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5日 星期一

    论点摘编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15日   11 版)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视野

        赵士发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撰文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条件、过程、机制和方向,形成一种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世界历史视野:一方面,通过揭示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辩证关系,形成独到的有机整体论眼光,马克思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方法论上强调世界历史时空的辩证关系与整体性,不仅将整体的世界历史与部分的民族历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将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机统一起来,把共产主义看做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另一方面,指出历史不过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也是世界历史性个人形成的过程,其转变程度是以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为尺度的,形成一种历史主客体有机统一的实践生成论眼光。马克思世界历史视野的特点在于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世界历史性个人的生成有机统一起来,在方法论上坚持整体与部分有机统一和历史与价值有机统一的原则。

        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

        何中华在《文史哲》2011年第3期撰文认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会对自己所处时代或历史上的社会变迁作出不同评价,它们可被归结为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分野。这二者并非相对主义的关系,究竟何者具有合法性,取决于时代的性质和要求。历史与道德双重尺度植根于理性与价值的分裂,最终源自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构成的人类学本体论悖论这一原初基础。前现代社会主道德尺度优先,现代社会主历史尺度优先,马克思意义上的后现代社会则主双重尺度的统一,即二者对立地超越。它逻辑地完成于马克思的哲学建构,历史地完成于人的实践所创造的“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亦即“历史的全部运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