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人类文化交往频繁,交往从“地方性联系”到“世界性联系”,验证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交往理论中所言世界历史时代的到来。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科学理论,是回答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环境下,要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交往、和谐发展,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研究其当代价值,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对交往进行过比较详尽的阐述,在这部著作里,他们抛弃了以往从异化概念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扭曲的相互关系,采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的实践批判的原则来分析交往对人的活动的意义,提出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内部交往、外部交往、直接交往、间接交往、个人交往、普遍交往、民族地域交往、世界交往和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概念,初步确立了其交往理论的基本框架。他们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
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深入研究,交往这一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对浦鲁东经济理论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产品的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分配关系所决定,生产关系才是体现人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要素,其他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多样化体现,因此,生产关系才从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范围中脱离出来,从而明确了人与人的物质关系的根本在于相互之间的交往。这就代表着生产关系由倾向作为生产力的内容脱离为生产力的发展方式,从而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
交往理论的深化与完善主要体现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原始社会交往关系的考察和进一步丰富关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问题的研究两方面。马克思晚年笔记中的重要著作《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重建了社会发展的结构,即从生产技术的发展到人类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氏族组织的发展,再到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这一被重建的社会发展结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进步中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是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摩尔根理论的过程。恩格斯于1884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继续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反映的交往关系主要是人类社会早期,氏族与氏族之间的集体交往以及一个氏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个人与个人交往;到了后期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一书中,则将交往主题发展成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甚至是文明圈与文明圈之间的交往。由此,随着交往主体的复杂化和扩大化,民族历史便演变成为了世界历史。
二
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交往理论中通过揭示人、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来实现其理论的价值归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所在。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是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本质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发展,以及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升和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实质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是社会发展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人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趋于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交往理论中描绘的人类社会交往关系的最高境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交往理论中所提出的实现和谐交往的途径——人、社会、自然的和谐交往,这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的本质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实现这一理想蓝图的途径,就是要做到人与人的和谐交往、人与社会的和谐交往、人与自然的和谐交往,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从根本上是一致的。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交往现状。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也正是实现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所描绘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的实现途径。
因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及其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及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