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对党参发布的“清仓令”,责令囤积者在一周内将所囤的党参按照市场价三分之二的价格,即不超过每公斤60元的价格,全部出售给以党参为原料并取得GMP资格认证的中成药制药企业。此举迅即在中药材行业引起震荡。“清仓令”的出台有着怎样的背景?中药材价格虚高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如何才能从根本上为“发烧”的中药材降温?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症状:中药材价格“不可收拾”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中药材开始涨价,并“一涨不可收拾”,出现“虚火”症状。纵观全国各地,中药材涨价浪潮波及了常用中药品种,在网络上,继“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之后,“药你命”也成了热门词汇。
据中药材天地网7月份检测数据显示,537个药材品种与去年同期相比,379个品种价格上涨了7成,占总量的71%左右,其中,党参涨幅在400%以上。
记者从中药市场了解到,日前中药材价格全面“飘红”。以太子参为例,批发价从2009年的每公斤30元,涨到现在的每公斤650元,价格翻了20多倍;再比如党参,2009年的批发价只不过每公斤20多元,现价已飙升至每公斤170元,零售价则达到280元每公斤。记者还了解到,川贝母这种药材其批发价格已从2009年的每公斤700元涨到目前的每公斤3800元。此外,冬虫夏草、阿胶、西洋参、三七、牛黄等都位列涨幅榜前茅。
针对这种“虚高”现象,7月18日,发改委检查组首先对上半年价格疯涨的党参“开刀”,勒令囤积商以“三限”标准,即“限时间”、“限价格”、“限销售对象”,尽快处理手中药材。
■症结:自然原因和产业薄弱
据了解,此次发改委对党参价格进行治理,是由于党参遭到部分商贩的囤积和游资的炒作。“目前,84%的中药材平均价格涨幅为109%。仅凭没有合力的游资,是炒不动如此大面积、沉甸甸的中药材现货大盘的,它们并不是推动此次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从事中药材采购投资40余年的业内人士秦建云说。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药材价格的集体“飘红”?
国都证券行业研究员潘蕾分析认为,部分游资炒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价格上涨。但同时指出,中药材涨价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由于中药材的种植与气候、土壤等密切相关,全国大部分地区前期的干旱天气,导致中药材产量下降;二是种植以及收割的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导致中药材生产成本上涨。
对于中药材涨价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港澳台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认为,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普遍加强,更加注重养生,从而造成需求逐步增长。与此同时,中医药市场目前依然缺乏调控。“前些年,中药大面积种植,比如当归产量过大,销售困难,人们都把它当做‘柴火’一样扔掉,之后市场需求的大量增加造成了部分中药价格的畸形上涨。”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认为,药材价格上涨,既有自然灾害的短期影响,也是长期以来因中药材生产基础薄弱、流通模式落后导致的中药材生产供应矛盾的集中爆发。对中药资源的无序利用和过度开发也是造成药材价格上涨和短缺的深度原因之一。
■医治:为行业配备“温度计”
游资炒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此次中药材价格上涨。国家发改委严厉打击囤积炒作,并力推药材库主建立健全中药材出入库台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药价上涨。但有专家表示,国家行政手段调控中药材价格在短期内确实可以使其迅速“降温”,却并非长久之计。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亟须建立整体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应尽早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通过国家收购、放储来控制药材价格。
对此,王承德表示,应该通过对中药材市场进行生产流通和需求信息的整体评估,由相关部门建立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生产供需等信息,科学测算中药市场生产供求数据,为市场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为重要药材建立应急储备机制,统一规划、统一调剂,科学有序调节中药市场供求。
“如果全国的药市都是这样并能实现联网,就不会让购货商受到蒙蔽,不会让这些人不明情况地跟风,哄抬药材价格。”中盛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向明认为,要想理顺整个国内中药材购销市场,关键是要做到中药材货源公开化。要在国内各个主要药市建立大货交易的平台,让中药材的存货、销售都透明。
目前相关部门亦在研究对策。商务部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解决当前中药材业发展的矛盾就必须建立稳定机制,首要工作就是尽快建立中药材产销信息导航和预警系统,为行业配备“温度计”。
房书亭强调,为平抑中药材价格,落实常用中药材的国家收储方案、中药材流通方式的转变以及建立中药材溯源制度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 李 慧 通讯员 周 瑜 陈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