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2日 星期五

    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战斗英雄李文祥:“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2日 03版)

        据新华社郑州8月11日电(记者双瑞)前半生戎马倥偬、战功显赫,淮海、渡江等10多次重大战役都留下了他鏖战沙场的身影,一等功、特等功的勋章曾在他胸前闪耀。如今,86岁的李文祥老人只是中原大地一个普通的庄稼汉,躬耕乐道,这样的生活他已过了50年。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是李文祥的故乡。1925年他出生在当地的一个贫苦农家,幼年丧母,为求生计在兵荒马乱中辗转奔突。1947年李文祥正式参军加入华野10纵,骁勇善战的潜质很快得以施展。“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跟敌人拼到死!”凭着这一股锐气,李文祥屡建奇功。

        1948年,在济南战役中,城墙屡攻不破的情势下,他挺身而出参加爆破队,冒着枪林弹雨,炸开了3丈多高的永镇门,7支部队从这个缺口攻进了济南城,李文祥荣立二等功。

        1956年,李文祥转业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他不愿坐在舒适的办公室,哪儿艰苦去哪,先后辗转于厦门、泉州、莆田等地,岗位越换越苦。1962年,国家号召干部精简下乡支农,李文祥仍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样率先响应,转眼间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变成了种地的农民。带着妻子重返范县老家的李文祥,拥有的仅是生产队给的3分自留地和15公斤麦子,住处是村里的破庙。

        李文祥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开挖水渠、复耕农田、推行稻改,不到两年时间,就把亩产一二百斤小麦的盐碱地改造成了亩产200多公斤的稻田。去冬今春,特大旱灾袭击中原,眼看麦子要因浇不上水大幅减产,86岁高龄的李文祥自掏腰包,拿出450元钱请人淘井,淤死多时的机井又汩汩地冒出水来。

        50多年来,李文祥扎根农村,再苦再难也从未向国家伸过手,更没有炫耀过自己的功绩。“文革”后,福建省建设厅两次派人邀请他回原单位恢复干部身份、落实生活待遇,他均谢绝了。“大家都去富地方了,穷地方没人来了,不就更穷嘛!”去年患脑血栓以后,李文祥还常常央求女儿:“你用三轮车驮我去地里呗,让我看看庄稼。”

        参加革命64年,经历战役10多次,军功章装满布包,可谓功若丘山,可他在繁华处从容转身,甘为乡间一村夫野老。李文祥的一辈子,在别人眼中是传奇,他自己却解释得平淡——“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