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2日 星期五

    画家说画

    一样的背景不同的人

    作者:马书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2日 12版)

        孙滋溪的第一幅《天安门前》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当我去年在展览中看到第三幅作品时,内心受到很大震动,这三幅作品图释了时代的变迁。《天安门前》由三幅系列作品组合而成,每幅作品的时间跨度是二十年,第一幅是刻画上世纪五十年代,画面主体是人民公社的农民;第二幅是七十年代,人物主体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第三幅是九十年代,人物主体是进城的农民工。时间跨越近半个世纪,其表现的深邃内涵用三句短语可涵盖其中的含义,“人已换代,时已变迁,但景色依旧”。

        这几幅画作的独到之处在于变与不变的对比,天安门是不变的,但站在前面的群众变换了时代,变换了行业。另一特点是大的统一下小的细微变化,天安门是不变的,但季节有了变化,一是夏天,二是冬天,三是春天。几幅画作,大的色彩统一,这样的画放到一起很有视觉冲击力。但仔细观察,细节上又有微妙变化,例如第三幅天安门已经对公众开放,城楼上的大门已敞开。

        《天安门前》采用的都是对称构图,它给人以稳定和庄严的视觉效果,显示出一种民族气派。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结构,就是按对称法则设计的。把这种形式用到绘画构图上,同样有稳定、庄严、宏伟的感觉,有利于表现画的环境特征和主题思想。

        三幅作品的艺术语言并不复杂,但有独具匠心的构想,背景不变,以人物主体变化来印证时代的变迁,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画面表现的时代不同,但开心、兴奋与自信,始终是画面所要传递给观者的信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