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2日 星期五

    扬州:一座幸福城市的“慢”哲学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2日 04版)

        扬州,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近年来,这座古城的经济发展步伐显得有些“吃力”,经济发展总量、发展速度在江苏13个省辖市中均处于居中位置。然而今年5月,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就是这座经济发展并不突出的城市,其幸福竞争力却位居全国第3位、江苏省首位。

        扬州以其独特的“幸福之路”打破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经济发展越快,幸福感越强”的观念,做到了“慢”中取“胜”。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慢工出细活

        老扬州人有个习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是早上要吃早茶,喝茶,吃灌汤的小包子;到了晚上,则要泡澡沐浴。沐浴以后还要去修脚。“把速度慢下来,把心情慢下来,‘细活’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近些年,聪明的扬州人还将“细活”理念运用到了城市发展上来。扬州工艺品这几年越卖越俏,就连外国客商也是纷至沓来,这背后其实都离不开“慢工出细活”的理念。扬州漆器厂商场部职工陆红艳是一位老职工,她告诉记者,扬州漆器工艺品的样式、题材一直在更新,每年都会创造出具有实用性的漆器制品,产品多了、新了、美观了,销售额自然也节节攀升。

        在今年7月香港举办的现代服务业推介会上,扬州共集中签约了金融、旅游、信息、科技、物流等领域的34个项目,投资总额突破50亿美元。

        慢工出精活

        扬州市市长谢正义告诉记者,2010年8月,“精致扬州”成为城市的一个鲜明特质,并有了明确的界定:“精致产业、精致城市、精致生活,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走集聚节约、精明高效的城市发展之路;延续城市文脉,打造有根基、有韵味的文化名城,使扬州成为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创业者、就业者的幸福家园。”

        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中淮扬菜的发源地,扬州早在2001年就被授予“淮扬菜之乡”的称号。作为“精致扬州”的特色品牌,淮扬菜已“漂洋过海”,将扬州的“餐桌经济”带到了世界各地。

        在扬州城一飘就是二十几年的“红气球”见证了扬州人对“精致扬州”的无尽追求。为了保持瘦西湖原貌,确保景区周围视野开阔,每当周围要建高楼,该市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就会把一个直径3米的红色气球升上天空,同时在瘦西湖几个主要景点设置观察点,在建筑所在地用红气球模拟楼高。如果观察点能够看见,则意味着建筑物必须降低设计高度。

        慢工出幸福

        千百年前,诗人一句“逢人犹说好维扬”道出了扬州城的繁华。如今,这更是现代扬州人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受。

        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东侧的友谊社区一直以来“道路不平、路灯不亮、管网老化,一到雨天,污水漫溢”。今年,友谊社区被景区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瘦西湖街道多方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对小区内63幢居民住宅楼实施了全面改造……而这只是该市17个老社区的缩影。

        今年5月18日,《扬州市区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正式颁布。规定从今年1月1日以后市区新产生的被征地农民,可直接将征地安置费、耕地补偿费转换为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费,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真正利惠于民,服务于民。

        围绕“幸福扬州”的建设,扬州市委、市政府连续10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民生工作,五年中每年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年均增长28.5%。今年更投入高达52.2%的新增财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我们不是跑得最快的城市,经济发展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但我们始终以幸福为导向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百姓期盼出发,建设幸福扬州。”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如是说。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季成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