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1日 星期四

    古人怎样消暑

    作者:朱启袖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1日 12版)

        古人没有电扇、空调这些现代化设施,也不能赤膊露腿,尽管那时自然生态环境比现在好,但三伏来临,仍然酷热难当,他们是怎么消暑的呢?除了我们常见的摇扇和用冷水降温外,其实还有很多高招:

        枕瓷取凉——此法始于隋,流行于唐。当时很多人家有一种瓷釉枕,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是也。旅社更多备此枕,而且上面往往烧有“众中少语,无事早归”、“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等语,给在外奔波者以温馨的提醒。又据说乾隆很喜欢睡瓷枕,他曾题诗云:“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中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赏景纳凉——唐诗人姚合喜在高楼上纳凉。他有五绝云:“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陆游喜在河畔桥边纳凉。他在《桥南纳凉》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广西阳朔有个碧莲洞,洞内有水,水动风生,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消夏。

        品茗袪暑——梅尧臣喜在古寺中品茗纳凉。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一年春旱后,夏得喜雨,农业丰收,便去城东20里外的石潭谢神。当途中口渴时,到一户人家讨茶喝。他在一首《浣溪沙》中写了此事:“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除以上所述,其实古人,特别是宫廷官府、帝王将相、豪门贵胄之家,消暑用得最多的还是冰。3000多年前,古人就懂得冬冰夏用。怎么藏冰呢?就是深凿井洞,置冰其中,再以土厚掩。古时藏冰不易,故显得十分贵重。唐明皇建造凉殿,主要也是靠冰块来降温。据传,当时大臣陈知节极力反对这种奢侈浪费的工程,明皇没有接受,但也没有反感于他的忠言,并心存感激。凉殿建成后,明皇特邀陈知节来到“水激扇车,风猎衣襟,阴灵沉吟,仰不见日,积冰成山,帘水飞洒”的殿内,赐其冰屑饮。

        到了唐朝末年,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发现它溶于水中会吸收很多热量,从而使其结冰,便开始人工制冰。

        当然,无论古代、现代,盛夏消暑,心宁是很要紧的。宁心化暑,就是心理降温,心理避暑,所谓心静自然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