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武汉“拆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热议。人们在关注“拆线事件”的同时,更多质疑的是医生的道德。
要么交钱,要么拆线!
8月5日晚,在武汉打工的20岁仙桃小伙小曾在洗盘子时,不慎割伤手指。右手的大拇指和无名指伤口很深,血流不止。工友立即把他送往离饭馆一街之隔的武汉市第三医院治疗。
据工友吴师傅回忆,小曾在检查后被安排到普济楼11楼接受手术。50分钟后,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走出手术室,交给他一张单子,让他去缴费。只带了1000元的吴师傅一看到1830元的缴费单,心里就有些打鼓。来到缴费处,果然因为金额不够无法缴费。他只好又回到手术室外,找到那位医护人员,希望能先付1000元,剩下的第二天再补上,却遭到对方拒绝。
此时,缝好针、打上石膏的小曾走出手术室,听到现场有医护人员说:“要么交钱,要么拆线!”得知钱不够,小曾默默举起了右手,让医生将缝合好的线又拆了。
无奈之下,工友们只好把小曾送到附近的另一家医院,缝了8针,花了800多元。7日中午,小曾远在仙桃的父母看到媒体报道后,匆匆赶到武汉,想带他回家养伤,因为在老家后续治疗比较便宜。
8月7日,医院相关负责人登门探望小曾,并赔礼道歉。8月8日下午,湖北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也前去看望小曾。由于小曾当日已被家人接回老家,湖北省卫生厅将慰问金交由小曾打工的饭馆老板,请他代为转交。小曾所在饭馆老板周先生因向媒体爆料获得的1000元奖金也转送给了小曾。
当事医生已被停职
8月7日,武汉市第三医院经调查核实后,立即对当事医生作出停止执业资格、离开临床岗位、深刻检查、给予行政记大过的处分。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金捷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说,医院十分重视此事,将其作为典型的反面教材,立即在全院开展“医风医德大讨论”活动,要求全院医护人员以科室为单位,认真反思此次事件。医院也将重新梳理急诊、救助的工作流程和制度,找出缺陷,细化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切实贯彻急诊和贫困患者救助制度的执行,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金院长特别告诉记者,事发之后医院专门成立了帮助小组,帮助当事医生认真学习检讨,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
武汉市卫生局在事发之后立即专门成立了调查组,对武汉市第三医院的主要负责人在全市卫生系统通报批评,对负有管理责任的分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卫生监督部门也将依法对当事医生进一步调查处理。
8月10日,武汉市卫生局党委办公室主任袁英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起事件,暴露了极少数医务人员医德缺失的问题,损害了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但这只是一个极端事例,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医务人员,大多数医生护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还是值得肯定的。”
针对此次事件暴露出来的医院应急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武汉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将要求全市卫生系统各单位制定措施,加强对医护人员应急处理的培训,建立健全紧急事件上报制度和处理办法。
近期,武汉市卫生局将在全市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大讨论”主题教育活动,认真整改,在全体医务人员中牢固树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全心全意为患者解决病痛是医务人员的第一责任”的思想。
医德建设更需制度保障
媒体报道此事后,引发了人们对武汉市第三医院及相关医生的强烈谴责。
针对“拆线”,有关专家认为,小曾的伤口成“拉链”,金钱就是那 “拉头”,有钱“拉合”,无钱“拉开”。人性麻木了,医德“麻醉”了。医院与医务人员被利益驱使,忘记了良知、责任、医德。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事件可以看出,医德建设已迫在眉睫。但是,单纯的思想教育是不够的,还要从制度与机制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正如有关人士所认为,新医改被民众看好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把“金钥匙”,也是“治疗”医德的一剂“良药”。民众期待着,在新医改的导向下,医德建设会迎来一个契机,迎来一个洗心革面的契机,迎来培育和塑造医护人员“真心、爱心、责任心”的契机,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本报武汉8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