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0日 星期三

    光明时评

    “不交钱就拆线”拆掉了医生天职

    作者:周继坚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0日 02版)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打工者小曾因付不起1830元的医药费,受伤的右手被医生缝了针,又当场拆掉了线。对此,他的老板很是不解:“就算没钱付,还能把缝好的线拆了么?”日前,事发医院已对当事医生作出停职和行政记大过处理。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乃是医生的天职。可从上述事件来看,既不见医生有丝毫“仁心”,也不见医院提供协商解决的办法,强硬的“缝后拆”发生在一家有上百年历史的公立三甲医院,让人错愕愤怒!拆开患者的伤口,不仅拆掉了当事医生的医德,也拆掉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拆掉了人们对于医院的正常价值判断。

        近年来,一些医院见死不救、见伤不治的情形时有出现,而医院拒绝施救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患者无力承担医药费用。担心提供医疗服务之后不能“回本”,这种利字当头、不管不顾的态度,显露出部分医务人员对待患者的冷漠。缝针、拆线,两次手术的实施表明,有些医务人员并不在意医疗资源的浪费,而更在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是否兑现。由此来看,医院光顾着赚钱,凡事以金钱收益为衡量标准,医生的医德滑坡也就在所难免了。

        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确需要经营创收来维持运转,医务人员也有保证收入的客观需求。交纳医疗费用,是患者应当遵守的规则,但不应成为拒绝救死扶伤的借口。作为事业单位,公立医院本身就具有社会公益性,应当在患者需要救治的时候主动提供救治和帮助。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曾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对危重急诊患者,应“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得到贯彻。

        医疗服务是拯救人的生命和健康,显然不可以用简单的商品逻辑来衡量。然而,“以药养医”的走样、“过度医疗”的泛滥、“收受红包”的流行等,使不少医院的基本职责发生了变异,从而造成近年来医患矛盾的频频上演。此类事件的一再发生警示有关部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依然任重道远。医院的趋利、医生的“现实”,这些急功近利的毒瘤,正使医疗机构偏离了政府要求和百姓期待。

        眼下,全国性的医疗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之中,如何扭转医院的“金钱眼”和医生的“功利病”,是改革的重点所在。在宏观层面,有关部门要正视极端个案反映出来的问题,加大医院投入、加强机构管理、完善居民保障。

        医生的血管里不能没有“道德的血液”,医院也不能失去“治病救人”的底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