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09日 星期二

    净化社会环境促进文化发展

    青岛建立完善“扫黄打非”长效机制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09日   10 版)

        本报青岛8月8日电(记者凌翔)近两年来,青岛市“扫黄打非”工作成绩斐然: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60.5万余册(盘),清理取缔各类无证照经营场所和游商地摊840余个,判决“扫黄打非”刑事犯罪案27起、40人,受理并查处群众举报320余起,举报查处率100%。“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扫黄打非’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该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局长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2009年底,青岛市按照“大文化、大市场、大执法”的思路,对原新闻出版(版权)、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行政执法职能进行了整合归并,组建成立了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并同时在下辖7区5市设立了独立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在镇(街道)以文化站或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设立了“扫黄打非”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办公室,村(居委会)以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为依托设立“扫黄打非”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站,并建起了由5000余人组成的“扫黄打非”社会义务监督员队伍,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管理网络。

        为加强监管,他们将原“扫黄打非”、新闻出版、文化、广电的举报电话整合统一为“12318”一个平台,还制定并坚持实施了举报查实“制黄”、“贩黄”、侵权盗版和其他非法出版活动有功人员奖励办法,奖励金额上不封顶。

        自去年开始,“扫黄打非”工作已成为青岛市委、市政府每年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中十七项重大专项监控考核项目之一。

        在宣传教育引导方面,他们每年开展“‘扫黄打非’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系列宣传活动,并通过“行风在线”等网络媒体相关访谈活动进行广泛宣传。

        建立完善“扫黄打非”工作长效机制,保障体系建设是关键。为此,青岛在“强化队伍保障”、“强化制度保障”、“强化装备保障”、“强化公安保障”、“强化经费保障”等五方面进行了尝试———

        他们围绕队伍建设,推行资格准入制度。并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增强各级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市场掌控、应急处置等能力,全面提升“扫黄打非”队伍的能力素质。

        强化装备保障,青岛市财政投资580余万元建设的主要用于网上“扫黄打非”的技术平台已经启动运作,该平台集网络监控、移动办案、信息情报搜集、数据统计分析等于一体,把在实体文化市场开展“扫黄打非”的成功经验延伸到虚拟网络空间。

        充分发挥公安部门在“扫黄打非”工作中的安全与震慑作用,是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的有力保障。为此,他们积极协调公安局治安支队,实行联合执法。

        在经费保障方面,早从去年开始,青岛市就将“扫黄打非”经费纳入了同级财政预算,市本级“扫黄打非”专项经费财政预算每年安排80万元以上,不足部分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申请拨付。

        “扫黄打非”和文化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净化了青岛市的社会环境,还推动了该市文化事业的发展:2010年,该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7.7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3%。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