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09日 星期二

    难舍延安情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09日   04 版)
    今天,是离开农村返回延安的日子。短短几天的相处,已经在队员和老乡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图为老乡在送别队员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本报记者 焦健摄

        ■留言

        告别的日子总是来得那么快,冯大叔和大婶拉着我们的手一直把我们送上车。村里一位大娘哭着说:“我这么大年纪了,再也见不到你们了。等你们再来的时候,我肯定已经不在了。”我们也流着泪,握着大娘的手说:“咱们以后当亲戚走。”

        (本报记者 李锦云)

        早饭过后,乡亲们与记者握手道别。短短几天的体验,实在不足以吃透延安精神,但至少我们看到一群朴实的人如何自强不息,努力改变命运。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为人民说话,也许因为一条报道,老乡们就多了一口井、一条路。

        (新京报记者 冯中豪)

        离开铁边城镇前,我们顶着烈日再次看了看这座古城,希望能记下更多的景观。离开的路上,一直在看车窗外绵延的山梁,回忆着这一周的点滴。忘不了山坡上的山杏、山核桃,也忘不了老乡端到炕头儿上的荞麦面、洋芋擦擦……从此延安将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光明网记者 辛忠)

        要回京了,才发现时间过得这么快。还有太多事没来得及做,太多话没来得及说,太多场景没来得及感受。在村口照最后一张合影时,大家都在笑,笑着笑着就哭了。我知道那是我们难以言表的不舍和对这片黄土地深沉的爱。

        (光明网记者 张璋)

        装行李的时间快到了,我对房东白大叔说:“来,咱们拍张全家福吧。”全家人高高兴兴地站到一起,我把相机递给旁边的人,然后在镜头前露出开心的笑容。可是,回来的路上,才发现全家福那几张照片几乎全照虚了。在惋惜之余,我觉得可能是命中注定我以后还要再来这里吧。

        (本报记者 焦健)

        不舍延安的父老,不舍红色的精神家园,不舍共处多日的同事,不舍日夜奔流的延河水……感谢延安人民的厚爱,在这里学到的东西会让我受益终生。

        (新京报记者 安颖)

        ■日记

        “你们就是我的女子”

        8月8日,星期一,延安,晴

        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如白驹过隙般一晃而过。几天来的生活、劳动、学习竟如电影镜头般在眼前回放,纵有再多不舍,也只能更深地埋进心底。

        下盘石是黄土高原上众多村落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然而对于我来说,它却是特别的。这个小村庄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不只是因为郝如荣夫妇给了我北京以外的第二个家,还因为这里的民风、文化以及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

        我看到:村里男女老幼系着白头巾热情洋溢地舞着豪放灵动的陕北梆子,平整的柏油路在他们脚下延伸到山的更远处;道路两侧是崭新的石窑,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已是家家有旱井、户户有农田……

        我听到:系着彩带的擀面杖般的“梆子”敲打在一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混合着轻快、稳健的脚步声,在黄土高原上回响;老人们坐在广场边的龙爪槐下讲述下盘石村的千年历史……

        我尝到:自家地里新鲜的蔬菜瓜果带着黄土地特有的芬芳;正宗的羊肉泡馍肥而不腻;还有那些未曾见过也未曾听说过的山野菜……

        几天下来,下盘石村已然成为我的第二个家了,想起郝如荣夫妇常说的那句“你们就是我的女子”;想起送别宴上记者们一次次说着“我们一定会再回来的”。延安,已然刻在心中。 (光明网记者 张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