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2日综合各地电(记者苏雁、马跃华、刘昆)“‘张闻明’现象折射出了一座城市高尚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崇德向善的时代精神。”在阅读了本报关于“张闻明”的系列报道后,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火炫告诉记者,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城市的各类环境质量,更要注重城市精神的塑造,特别要提升市民的道德修养。从2004年起,常州以“道德讲堂”为载体,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让更多的“好人”走上讲堂,传播道德理念和文明风尚,“道德讲堂”成为了深受常州百姓喜爱的“明德堂”。
“你知道‘张闻明’的事迹吗?”当厦门市民被问起时,眼里闪烁着兴奋。“一座文明城市需要的是什么?是像‘张闻明’这样的灵魂人物。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张闻明’,需要我们用心去一个个挖掘出来,用他们发自肺腑的真情,去引发无数灵魂的共鸣。”武警厦门市边防支队政委陈高峰告诉记者,“张闻明”的精神,很宝贵的一点在于坚持。厦门这座城市也正是有无数的好人在不断坚持做好事,为文明城市弹奏出了生生不息的旋律,才使厦门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如今在厦门,志愿者队伍已经达到30多万人。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红波教授认为,“好人文化”根植于人类善良的本性,是群众最朴素的道德情感体现,它不仅能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道德需求,也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它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文化影响,又引导、塑造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张家港倡导并形成了以“张闻明”为代表的“好人文化”风尚,形成了越来越庞大的“好人群体”,南宁则提出了“能帮就帮”的文明城市创建口号。如今,南宁市已形成了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员义工队伍、爱心小分队等,随时温暖着这座城市人们的心灵。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方世南认为,新时期的文明城市建设,已经踏上了从外部环境创建转向城市精神内核塑造的内涵之路。作为以宣传意识形态为己任的中央媒体,光明日报及时把握住了这一新情况、新特点,连续三天在头版醒目位置集中报道张家港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涌现出的典型“张闻明”。光明日报用百姓熟悉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报道发生在老百姓中间的好人好事,营造新时期“好人文化”这一平凡而崇高的社会风尚,坚持了新形势下宣传报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首创精神的原则,为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