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02日 星期二

    孙玄:

    在扶贫学校中实现教育理想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02日   02 版)

        提起昌江思源实验学校的校长孙玄,在海南省昌江县无人不知。2009年9月,他辞去一所拥有4236名学生的知名初中校长的职务,从千年文明古都西安,来到海南西部省级贫困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做了一名扶贫移民学校的校长。

        思源学校的建立源于海南省委、省政府“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整体迁移部分处于生态核心保护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小学生到县城学校接受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2010年4月12日,习近平副主席视察思源学校时问孙老师:“你为什么要来海南?”孙老师回答:“因为海南重视教育。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办一所我心中理想的学校。我认为海南是我实现理想的地方。”

        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校长,办一所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这是孙玄梦寐以求的理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用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孙玄非常崇拜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他把这两位教育家作为自己的榜样,立志要在乡村办一所帕夫雷什中学和晓庄师范那样的理想的学校。

        他把“培养学生、提升教师、发展学校、影响家长、改变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描绘学校的发展蓝图,用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愿景引领教师,形成共识和合力;制订《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编印《学校管理手册》,建立金字塔式与扁平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学校的执行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称赞。

        正是有了要办心中理想的学校这个信念,孙玄把工作当成了他的兴趣和爱好,工作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对他来说,没有假期,没有周六和周日,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之分。每天,他6点起床,和学生一起跑步,巡视检查校园,记录发现的问题;每天三餐,他都先到餐厅,了解饭菜质量,维持就餐秩序,最后再去用餐;午休和晚上熄灯后,一般都要去宿舍,检查值班人员;白天杂事多,一些重要的工作都在晚上干,孙玄晚上要一直忙到11点以后,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

        他把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最牵挂和关心的是学校里的19名孤儿、168名单亲家庭孩子和品行有问题的学生。有一名孤儿叫高阿山,来思源前,是出了名的“问题学生”,来思源后,经常旷课、夜不归宿,身体又不好。孙老师找来高阿山,想和他谈谈,他基本上不开口,此后,孙老师每次见到他,都主动问一下生活和学习情况。有一次,高阿山突然摔倒,昏迷不醒,孙老师得知后,赶快和其他老师把他送到医院,为他付了药费,直到他苏醒过来。有天晚上,查宿舍时,高阿山不在,听其他同学说高阿山可能去网吧了,孙老师找了两位老师,亲自开车到县城,一个网吧一个网吧地找,一直找到凌晨一点才找到他,把他接回学校。经过不懈的努力,高阿山逐步有了变化,能主动问校长好,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年时间,在孙老师和广大教师的精心教导下,1000多名学生个个讲文明,有礼貌。学校有些科目的成绩甚至超过了县重点中学,思源学校已经成为全县学生向往的一所理想学校。(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