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联通公司的几位党员,背着行囊来到北孟镇前周村,和村干部共商致富“大计”,走访了村里的困难户。
这样的场景在昌邑市创先争优活动中并不鲜见。
把村庄当成自己的“家”
“机关干部到农村,与农户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市委书记马跃启说。为帮助后进村和贫困户发展经济摆脱困境,从今年4月份以来,昌邑就开始了“包村联户”。
把所包村庄当成自己的“家”,对群众的所思所盼列出单子,尽快解决,是包村干部现在要做的。
围子街道北朱家寨村,是沿海经济开发综合执法局的帮扶村,这里灌溉困难困扰了该村多年,执法局筹资为该村购置了农田灌溉设备,重新铺设了电缆,修建了330米排水沟,彻底解决了汛期难题,该村党支部委员朱文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4512名党员、干部参加联户,解决难题420多个。
这几天柳疃镇申明亭村的村民们格外高兴,村里急需的渡船修好了,没有耽误农时。
申明亭村在潍河岸边,一部分土地在河对岸,村民乘渡船往来两岸,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拿出1.6万元,维修渡船。
昌邑市对帮扶目标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具体干哪些实事量化到每年、每季度和每月,对101个部门需帮扶的616件实事逐条列出、注明了完成时限和责任人。
让办事的群众“少跑腿”
窗口行业服务怎样才能让群众少跑腿、少“串门”,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昌邑市花了不少心思。他们将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审批服务集中整合,精简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
“我们外地人来投资,一天时间在昌邑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就办好了!”浙江客户刘金山说。群众络绎不绝,28个窗口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办理业务。
昌邑市人社局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推行的免费代理服务,就很受群众欢迎。他们规定,凡需要上报审批的,由服务中心人员收集资料,专人跟踪办理,直至办结,不让办事人员多跑一趟。建立窗口服务回访机制,通过电话、信函回访业户,查找问题不足,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与服务满意度。
群众说,“这样的‘零距离’服务,我们欢迎!”(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王宝川 孙克重 赵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