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30日 星期六

    沂蒙山里的小“都市”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30日   02 版)

        走进位于沂蒙山的沈泉庄,如同步入“都市”:绿树掩映的江泉世纪花苑,高耸入云的华盛大厦,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欧洲街”,典雅的别墅式小洋楼……处处如诗如画。华灯初上之时,村里宽敞的街道上,人流如织,霓虹闪烁,各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欢歌笑语飞扬。近日,这里正在筹备全国性的“村长论坛”,众多目光聚焦这里,问及沈泉庄传奇的诞生奥秘,村书记王廷江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把民众的心凝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两个文明建设才会双丰收。”

        沈泉庄原是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村子,过去“远看像村庄,近看泥汪汪,全村破草房,风吹尘土扬”,乡亲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早出晚归,温饱都解决不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人们的脑袋灵活起来,搞运输的、建厂的、跑买卖的渐渐多起来。村里的能人王廷江办起了白瓷厂,几年光景就发展成为产值超千万元的厂子。这时,他开始琢磨:一人富了不算富,要与乡亲们一起奔小康。于是他就把个人所有的600万元资产拿出来作“引子”,走大发展的路,村里很快雨后春笋般崛起5家企业,当年创利税485万元。接着建起农场,两年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1996年底,村办企业已经发展到20家,拥有资产4.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一跃成为沂蒙山区的首富村。 

        村里富起来了,总不能还让乡亲们住在低矮的小房。王廷江请来高手规划花园式村庄,学校、医院、幼儿园、幸福院、小广场等,一一修建。村里还给每户补助1万元资金,建起别墅式小洋楼。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吃的、住的、玩的应有尽有。人气顺,干劲足,素质提高了,文明氛围也浓,人们争相读书学习,练真本事。村民们过上比城里人还舒坦的日子,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都免费住进敬老院,乐滋滋地安享晚年,村里的娃娃不出村就可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大学,整个村变成了一座大花园、大乐园。还有使乡亲们引以为豪的是,村出资8000万元修建的“华盛铁路”,汽笛一声长鸣,长长的火车开进了沈泉庄。消息一传开,震动了沂蒙山,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稀奇”,着实热闹了好一阵子。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沈泉庄先后投资60多万元治理烟尘和污水污染,建设花园式的工厂,恢复了碧水、蓝天、绿地。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村里先后取得120多项技术成果,有10项获得国家专利,构筑起“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走上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贸易国际化”,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经济十强村”等荣誉称号。连续9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人均收入达到5.6万元。

        一条铁路进村、三艘轮船出海、三只股票境内外上市,沈泉庄打起国际牌,大胆进军海外市场。2000年,王廷江前往非洲加蓬,一举买下5万公顷的森林伐木权,沈泉庄的国际贸易公司、海运公司亦由此发轫,在岚山港投资成立了国际海运有限公司,涉水国际海运业务。进入2011年,沈泉庄对铁路、车队、加油站、贸易公司、海运公司进行整合,组建了一个大型物流公司,主要经营国际贸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运、物流、仓储、技术进出口和电子商务等,不断切下更多的“洋蛋糕”。如今,村所属的江泉工业园先后在世界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机构,园区36家企业近一半发展成为出口型企业,产品外向度超过50%,年进出口贸易额达6亿美元,生产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木材制品、肉制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记者 邢兆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