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 星期五

    时代先锋

    “他了解飞机,比自己身体还清楚”

    ——追记“全军优秀共产党员”、空军某师装备部副部长徐建平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 01版)
    接收检查时,徐建平(左)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资料照片

        【人物简介】徐建平,空军高级工程师,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是四总部评出的“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总政表彰的“全军优秀共产党员”,空军评出的“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首届空军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

        “老徐吐血了,吐了一盆多!”今年2月25日,刚刚排除飞机故障回家的曾荡波,接到徐建平妻子的电话。

        空军总医院病房,徐建平正躺在床上输液,脸上不见一点血色。见曾荡波穿着工作服,徐建平一下子有了精神,急问:“你怎么穿工作服呢?飞机有事?”

        面对这位20多年的战友,曾荡波深知徐建平刨根问底的脾气,赶紧解释道:“是飞机有点小故障,已处理好了。”

        “怎么弄的?什么故障啊……”此时,曾荡波根本想不到徐建平生命只剩下不到7个小时。

        蓝色的工作服、刨根问底的追求、细致入微的叮嘱、忘却生命的执著,曾经是徐建平28年机务生涯的常态,曾经为徐建平创下11次立功的奇迹……谁知道,今天这一切,却是他对生命的最后道别。

        那一夜,北京小雪。凌晨6点30分,徐建平逝世。

        “成功是他用命换来的”

        今年2月中旬,由徐建平团队改装的新型飞机在某机场首飞成功。沉浸在喜悦中的官兵不约而同地说,快,快点把这喜讯告诉病危中的徐建平,“因为,这成功是他用命换来的”。

        去年10月30日至12月26日,时任空军航空兵某师装备部副部长徐建平,带队赴国外执行新机改装任务,期间突感腹部剧烈疼痛,身体极度不适,几乎无法进食和睡眠。为了不影响改装任务的顺利进行,他强忍病痛折磨,最终带领团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部考试,圆满完成任务。然而,回国第二天,徐建平就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徐建平所在的空军航空兵某师,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部队,主要担负军事值班、抢险救灾等多种飞行任务,责任极为重大。

        入党多年,徐建平始终把“绝对忠诚、绝对可靠”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上世纪90年代,地方飞机公司高薪聘徐建平去当机械师,妻子刘永红也劝他转业。徐建平答得干脆:“我哪都不去,就愿意在部队干。”

        当时,徐建平是团里最年轻的“理论通”,维护飞机堪称全团标杆;他带领官兵保障安全飞行26618小时,更换发动机39台,创造了3天更换5台发动机的最高纪录,从未出现人为差错。担任团机务处主任时,正值某型运输机突发性、危险性故障期:他带领团队安全完成年均6000多小时的飞行保障任务,机务处被空军评为优质安全机务单位。任师装备部副部长后,他带领机务官兵圆满完成西南抗旱、玉树抗震、舟曲抗灾、世博会、亚运会等飞行保障任务,确保每一架次飞行万无一失,续写该师连续59年重要任务飞行无安全事故的纪录。

        “飞行安全高于一切”

        机务人员一手托着国家的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作为担负重要任务部队的一名机务工作者,徐建平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常常说:“飞行安全高于一切、大于一切、重于一切。”

        2003年,该师一架飞机送国外大修,因为部分部附件寿命统计方式与外方不一致,对方提出必须更换相关机件,导致维修经费大量增加,大修时间也因此延长了6个月。这件事对徐建平触动很大:只有加快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才能让老旧装备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他决定开发全新的飞机部附件数据库,将每架飞机的所有寿命件数据都录入计算机。然而,每架飞机有上千个履历本、好几万数据采集量,加上多次串件,在队所有飞机的相关资料,要全部查清并输入数据库,工作量是个天文数字。见大家面有难色,他说:“超寿机件关系着飞行安全,困难再大也要干。”他和质控人员向团里立下“军令状”,全力以赴投入数据库建设,经过80多天苦战,硬是把摞在一起有10多米高的飞机部件资料数据录入计算机,实现飞机部附件质量监控数字化管理,使检索周期由16小时缩短为3分钟,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有一年7月,有4架飞机急需更换发动机,当时正值三伏天,机场道面温度高达摄氏50多度,徐建平带着机务人员连续奋战10余天,身上晒脱了皮。发动机刚换完,他又投入到8架飞机质量大检查准备中,体力严重透支的他,始终咬牙坚持着。一天,在讲评工作时,他忽然指着飞机喊道:“不好,飞机要倒!”话音刚落,自己就晕倒在地。本以为这回徐建平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可没想到第二天,他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机场。

        那年,徐建平带队到国外监修飞机,检测过程中发现液压系统压力不稳,当即提出质疑。外方专家说,这不算什么问题,也不影响飞行,我们不予考虑。徐建平一听就急了:“任何隐患都不能跟着飞机上天,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不接收。”在他强烈要求下,厂家只得排除了故障。

        徐建平的“倔”脾气全师有名。即便是飞机上的一根保险丝没打好,他都会火冒三丈。他经常对机务人员讲:“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准确无误,飞行安全才能万无一失。”

        徐建平是公认的“一专多能”技术尖子。大家都说,“他了解飞机,比自己的身体还清楚。再复杂的问题在他面前都会迎刃而解。”

        这年7月,一次飞行结束后,飞行员王邹平向徐建平反映,飞机纵向操纵时,驾驶杆移动力量不均匀,偶尔会发涩。徐建平二话不说钻进技术舱,没等机组离开就查清楚了原因:“是操纵钢索通过密封舱交接盒时润滑不良造成的,我马上组织排故。”第二天,徐建平见到机组就说:“大家放心飞吧,昨天的故障再也不会出现了。”原来,徐建平不仅排除了故障,而且组织人员对同型所有飞机进行了普查,及时改进了维护规程,彻底消除了这类故障的“病根”。

        “我掂量得出轻重”

        徐建平父母80多岁,一直住在农村,靠他的哥哥和妹妹照料。从事机务保障工作28年来,徐建平仅休过6次假、回过4次老家,没有陪父母过一个团圆年。每逢春节,徐建平最想给父母打电话,又最怕父母打来电话,因为此时正是部队飞机保障任务最重的时候,也是父母最想见他的时刻。每次接通父母的电话,徐建平只能重复地说:“明年一定回去。”

        妻子刘永红不止一次地劝徐建平回江苏老家陪陪父母。每逢这时,徐建平总是思前想后:“作为儿子,我应该尽孝;作为军人,我应该尽忠;受党教育多年,我掂量得出轻重。”

        2002年,年迈的老母亲突然中风病倒,徐建平闻讯立刻赶回江苏老家。在病床前,他天天守夜陪着母亲,寸步不离。在他精心照料下,母亲病情逐渐好转。就在这时,机务中队打来电话,说有架飞机出了故障,一时难以排除,想问问老徐有什么办法。徐建平明白,如果不是情况紧急,部队绝不会在这个时候给他打电话。他斟酌再三,决定立刻赶回部队。他愧疚地对母亲说:“妈,部队有任务,需要我回去。您老好好养病,有时间我再回来陪您!”

        与刘永红结婚23年,家与营区只有一墙之隔,徐建平却很少回家。刘永红经常跟他开玩笑:“咱俩算是最近的两地分居。”一次,刘永红的母亲问她:“建平怎么总不回家,你俩是不是有啥事?”刘永红打电话抱怨,徐建平说:“我现在是中队长,不在队里住,睡不踏实!再说,最近工作特别忙,早出晚归,经常加班加点,回来晚了影响你们休息,等忙完这段再说吧!”

        这一等,就是23年。

        在徐建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念念不忘飞行安全,念念不忘老旧飞机安全,念念不忘新机接装验收。即便是在腹部大量积水、大口吐血的情况下,还是见人就问工作上的事。弥留之际,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师装备部空中机械师检查主任沈海滨恳切地说:“老沈,飞行安全以后就靠你们了!”随后,他又动情地对师副政委张开政说:“我对不起组织,对不起领导,没把自己的身体弄好,不能再为组织、为部队工作了。”

        闻者无不动容。

        本报特约记者 李国文 本报通讯员 张 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