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很小的时候,记忆中总会出现几个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到我家里不是走亲,更不是访友,而是为了要债。我的记忆中有爸爸的叹息、妈妈的泪水,也有陌生人的指指点点。当时我不懂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漂亮的新衣服、美丽的芭比娃娃、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我所有的记忆就是抱着小狗躲在门后,听着爸妈一遍又一遍地向人表达谢意和歉意。
直到有一天二哥的变形金刚被新房主家的小孩抢走,昔日的玩伴不再找我玩耍,大哥临服刑前抱着一大堆零食到学校看我,爸妈一天天不见踪影,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我的人生或者说我们一家人的人生彻底地改变了。
我曾试探性地问过爸爸是否后悔自己全额赔偿受害者的决定,他一脸严肃地告诉我,“做人就要顶天立地,诚实守信,做错了就应该付出代价,就要负起责任,全额赔偿受害者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从不后悔。”
7年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7年不仅改变了父母的容颜,更让我们三个孩子知道了我们的父母是怎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坚强地生活下去。
2003年是我们一家人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二哥辍学在家,做童工赚钱贴补家用,下班之后躲在一边偷偷地看书,眼里泛着泪花。爸妈虽已年近半百依旧坚强地劳作,我们听不到城市的喧哗,但他们却用坚定的信念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社会有一种声音,叫做诚信。
2003年的某一天,家里同样出现了许多陌生人,有穿军装的、有穿校服的、有穿制服的……着装虽然不同,但一无例外,手里都拿着植树的工具、御寒的衣物和日常用品。他们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留下来的,是郁郁葱葱的“诚信林”,是浸满了爱心的“真情井”,是拔地而起的“爱心屋”。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营口市文明办、交警支队、市中心医院、地方媒体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都成了我们家的常客,在大家的帮助下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土屋从此不再黝黑,荒山不再荒芜,农家小院一次一次回荡起笑声。二哥辍学后又重返校园,拿起画笔,用双手重绘自己的未来。
就在我们翘首期盼美好未来之际,2005年8月4日爸爸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留下了“树要成林、人要成才,债要还清”的遗言。2007年我和哥哥双双考上大学,面对现实我们眼望大学校门流泪。就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刻,同样是那些人,同样是那些坚强的臂膀,扛着我们迈过了命运的又一道门槛。
如今,“诚信林”已郁郁葱葱,我们也长大成人,回想起这么多年我们一家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我们总会想起那样一句话、那样一个故事:多亏一路有花。
今年7月15日开始,光明日报连续报道了我们家的故事。诚如营口论坛网网友飞影所写:“光明日报,中国最权威性的报纸之一,一个普普通通的营口大石桥的农民,以自己真实感人的诚信故事,登上了这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党报之一……”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对我们一家的褒扬,而是一张大报在社会的一片喧嚣声中,寻觅一颗颗诚信的种子落地开花的声音。
省委、市委领导的一次次批示,是画在父亲人生作业本上的一个个“对号”;网友们在论坛上的一次次“赞”和“顶”,是粘在父亲墓碑上的一朵朵“小红花”。爸爸您虽然去世了,但是,我们兄妹三人不约而同地在您的人生答卷上写上“100分”。
我们是诚信硬汉的儿女,您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遗产,但您传给我们的诚信家风让我们终身受用不尽。我们一定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您留给我们的人生必答题。
其实社会不是缺少诚信,只是缺少我们喊出诚信的勇气。在这个“富二代”、“官二代”屡屡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时候,我们张家的孩子向社会保证,做“诚实的二代,坚守诚信的高地”。同时也呼吁大家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用诚实和信用栽植起一片又一片“心中的诚信林”。
(张凤毕小女儿张雪口述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