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6日 星期二

    劳动与创造赢得了尊重

    ——2011年劳模休养纪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6日 07版)

        盛夏七月,北戴河海滨迎来了全国各地的300余名劳模。他们在全国总工会的精心安排下,参加了内容丰富的休养活动、享受了周到的服务,得到充分休息和放松,又将精神倍增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请劳模吃过饭!”尽管过去了半个世纪,回忆起1960年当选劳模的情景,74岁的华中科技大学退休干部张君晖的自豪之情仍然溢于言表。在今年参加休养的劳模当中,她是资格最老的劳模。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张君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就去看了天安门,重温当年的历史瞬间。

        本次劳模休养,重点向一线职工倾斜,特别注重安排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的劳模参加休养。在首批休养劳模中,就涵盖了60年代以来各个年代的劳模,其中不乏已当选几十年以上的“老劳模”。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工会都十分关心劳模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先后出台了提高劳模退休金、对劳模进行奖励、保障劳模就业、安排劳模体检和休养的政策。不论是风华正茂的新劳模,还是年逾古稀的老劳模,党和政府、工会对劳模的尊重关爱始终如一。

        在北戴河期间,全总专门组织劳模观看“北戴河全国科技成果巡回展”。来自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的劳模王军进入宝钢工作25年,他的创新成果无数,曾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一线工人登上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王军对一线工人参与创新很有信心:“我们在一线岗位上有第一手数据,知道什么地方要改进,不断地优化、改善,这就是一项发明。发明创造不是技术人员的专利,一线工人每人前进一点,也能达到很高的高度,一线工人在创新上大有可为。”

        新时期的劳模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劳模精神如何引领年轻职工?上港集团公司原副总裁、“抓斗大王”包起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社会在进步,劳模也要发展。我觉得新时期的劳模,应该是老黄牛精神+智慧+创造性。”今年刚退休的包起帆,有了充裕的时间参加劳模休养。他退休后担任上海市政府参事,也有了更多机会研究年轻职工的成才问题,“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人才的作用,我们职工更要把岗位作为成才平台,在‘十二五’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职工如果有需要,我愿意把工作经验都总结出来传给年轻人。”

        此次劳模休养后,直至11月,2700名劳模将分24批到全国12个休养点集中休养。

        本报记者 王燕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