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4日 星期日

    世事评说

    不要害怕科学

    汪嘉波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24日   05 版)

        科学会让人害怕。反物质研究一直伴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质疑和批评,强子对撞机附近的居民害怕被辐射,万里之外的公众则担心,高能粒子对撞产生的“黑洞”会成为“世界末日”。

        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发全球恐慌的日子里,科学是否会导致灾难再次成为一些人的疑问。当辐射物随风漂流到世界各地时,不少人还会联想到长崎和广岛的悲剧。

        是啊,科学改变了世界,可原子弹也改变了很多人对科学单纯的爱慕之情。瞬间毁灭一切的威力怎么能不令人心生恐惧,深思人类的前程命运?美国和俄罗斯等国那些静静矗立在发射架上的核弹头,加在一起能摧毁多少个地球啊!科学的突飞猛进最终会不会彻底把人类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托尔斯泰关于“科学不可以引领生活”的论断或许也不是完全的非理性。     

        不喜欢科学的不仅仅是托尔斯泰。从上世纪50年代起,美国一批哲学家、作家、编剧和导演也认为“科学太放肆了”。在他们看来,地球迟早会被“疯狂科学家的疯狂试验”所毁。大量西方科幻电影为何总是用科学即将摧毁地球的故事来吸引观众呢?科学是不是太强大了,“强大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从而致使许多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惧怕和担忧在悄然萌生?核弹、氢弹、洲际导弹,生物武器、激光武器、太空武器——所有这些出自科学家奇思妙想的“高科技产品”是不是会让普通人神经过于紧绷?当你深知,无论你身在何处,你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你的内心深处会不会滑过一丝忧伤,几分沮丧,一片悲恸?

        普通人偶尔产生一些“惧怕科学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人总会有转瞬即逝的忧虑,但并不会因此接受反科学的立场,不会放弃尊敬和热爱科学的原则,更不会去赞赏“科学威胁论”。不错,人类制造了原子弹,但科学家对原子核及其内部蕴藏能量的认识,使人类制造出另一类新型能源,也使医生得以运用放射治疗挽救众多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原子弹是人们对科学产生恐惧感的一个因素,但在目前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不稳定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并不是人们对科学冷眼相待的唯一理由。科学的脚步迈得太快了,它过于强大,已经完全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当科学开始远离大众,当科学与平凡世界脱钩,人们必然会对科学产生误解和迷惑。对核能、转基因生物及纳米技术的疑虑,恰好反映出人们对科学的疑虑态度。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学理工科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学生中只有少数人有志“从事艰难的科研工作”。

        还有另一种趋势则更令人担忧。随着光怪陆离的反科学学说和伪科学理论的盛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知识阶层与科学渐行渐远”的情景。西文媒体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新世纪流行病”。这种现象说明,科学发展的历程并非总是洒满阳光,它从来都伴随着与愚昧、迷信和伪科学的斗争。历史经验证明,科学大道虽不平坦,但最终的胜利者终将是科学和理性。科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都会随着科学的发展慢慢解决。我们看到,即使是对核电站建设、转基因工程、反物质研究等科学和技术进步之举有一定程度的负面看法,公众仍然对手机、互联网、笔记本电脑等科技产品有高涨的热情。

        今天,科学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显示着科学的威力。科学改变并正在改变人类生活的面貌,它与社会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它对当代人的生活也从未发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回首往昔,科学和理性一直是人类面对自然的第一选择。这是人类文明的优良传统。只要人类对自身未来的想象力并未枯竭,只要人类对宇宙仍然保存着强烈的好奇心,人类就仍旧会在奇妙的、复杂的、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科学道路上持续奋斗。整个人类历史一直伴随着科学和理性,没有科学和理性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怎么还会害怕科学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