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9日 星期二

    光明时评

    抓阄为什么这么流行?

    杨朝清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9日   02 版)

        今年47岁的刘明芹,一直没工作。几个月前,她和120多个家境困难的老乡一起报名参与了贵阳市盘县新民乡“公益性岗位”的竞争,最终通过抓阄,“撞大运”般成为上岗的22名幸运者之一。他们从事环卫、保安等工作,每月能获得830元的收入。对刘明芹们来说,“抓来”的工作只有1—2年的合同期,时限到后或许还需要再次抓阄。

        现如今,抓阄似乎成为一种“时髦”:贵州有抓阄争工作,四川有抓阄分房子,重庆有抓阄论升学,山东有抓阄定升迁……抓阄是一种利益分配的方式,工作、房子也好,升学、升迁也罢,都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也就很自然。不过,人们还是不禁发问:抓阄为何如此“流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但我们尚未进入资源“富足”时代,因此有一些为社会成员所需同时又较有限的东西,就变得供不应求,成为稀缺资源。而工作、房子、重点学校、升迁机会都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这些稀缺资源就成为一个难题。

        许多地方采取抓阄方式来破解这一难题,从表面上看,抓阄确实是概率平等,是一种建立在机会均等基础上的社会公平,能够避免一些老百姓所认为的“潜规则”,规避权力和关系的运作,防范“人情社会”的一些弊端。因此,抓阄这一老法子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又重新焕发“青春”,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然而,抓阄真能实现公平吗?我国现行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大部分的医疗资源只供少部分人享用,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之间失衡,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的产生跟人们的话语权力有很大关系,但抓阄就能消除其中的不利影响吗?看似公平的抓阄,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风险性——它在剔除暗箱操作的同时,也完全否定了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际表现,将决定权交给了运气。抓阄的出发点是保障公平,但在结果上,却又可能极大地破坏公平。

        事实上,将社会资源的分配寄托在抓阄身上,反映了制度建设的滞后性。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一系列公正的制度安排,需要在制度框架下的利益博弈。只是制度建设“缺位”了,抓阄这样一种全凭运气的分配方式才显得“公平”,才可能避免相关利益方的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说,抓阄这样一种“懒政”,虽然减轻了管理者的负担,却让民众“很受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