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9日 星期二

    “列宁的窝棚”传奇不朽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9日   08 版)
    图为位于拉兹里夫湖畔的茅草窝棚。本报记者 李永全摄

        回圣彼得堡的路上,司机兼导游科斯佳问我们,是否想去拉兹里夫看看列宁的窝棚?记者惊诧地问道:“那个窝棚还在吗?我20多年前去过。”科斯佳说:“在!”于是我们驱车前往。

        “列宁的窝棚”是位于拉兹里夫湖畔的一个极其普通的茅草窝棚。它有着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从国外回到彼得格勒,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七月事变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颁布命令,逮捕40多名布尔什维克革命家。7月5日至9日,列宁隐藏在彼得格勒城内。9日晚,他转移到谢斯特拉列茨克附近的拉兹里夫车站,隐居在谢斯特拉列茨克兵工厂工人叶梅利扬诺夫家。叶家正在修房子,于是列宁就住在一栋草房里。列宁与叶梅利扬诺夫的7个孩子住在阁楼上。这7个孩子大的17岁,最小的仅3岁。与列宁一起隐藏的还有季诺维也夫。

        列宁与季诺维也夫藏在叶家几天后,他们发现这样很危险。村子里常有人走动,周围都是邻居,邻居家的孩子经常光顾院子,甚至连警察也造访过。叶梅利扬诺夫不得不为列宁寻找新的避难所。他来到拉兹里夫湖对面,临时租了一块草场,用小船把列宁和季诺维也夫送到草场,并为他们搭建一个窝棚。他对外人说,自己要养牛,从芬兰雇用两个割草工人,不会讲俄语。叶梅利扬诺夫为二人弄来假发和镰刀,他和自己13岁的儿子也住在附近。他搜集干树枝点篝火,儿子负责在附近放哨。组织上规定,列宁和季诺维也夫不能与外人交谈。每天叶梅利扬诺夫给他们送来报纸。在这个“绿色办公室”里,列宁关注着外面的革命形势,领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这里,他开始写作著名的《国家与革命》,筹划十月革命。一个月的时间里,列宁他们把草场的草都割完了,且天气逐渐变凉,为了领袖的安全,俄共(布)中央决定,列宁到芬兰躲避临时政府的迫害。叶梅利扬诺夫为列宁搞到了证件并护送列宁出境。等到列宁再次回到俄国时,临时政府已经风雨飘摇了。

        不夸张地说,1917年7月至8月,列宁在拉兹里夫的日子决定了俄国的命运。如果列宁被捕入狱,俄国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

        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历史,1928年,苏联政府在拉兹里夫湖畔修建了纪念馆,用大理石建造了窝棚模型,还用茅草修建了一个实物窝棚。几十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游人参观、瞻仰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窝棚。

        1987年记者在苏联学习期间,曾经去过拉兹里夫参观列宁的窝棚。如今历经沧桑,列宁的窝棚会是什么样子?在前往拉兹里夫的途中,记者心里一片狐疑。

        列宁的窝棚的确还在!纪念馆看门人对记者说,苏联解体后,实物窝棚被毁掉了,现在的窝棚是2006年作为俄罗斯历史遗迹恢复的,不时还有人参观。附近学校在讲授这一时期的历史时,经常组织学生来这里。交谈之间,果然有两位教师带着一批学生前来。记者饶有兴趣地问其中一位老师,如何讲授这段历史。老师说,在讲到有关时期的历史时介绍一下这段传奇情节。

        孩子们嬉笑地在窝棚前拍照留影,然后向湖边走去。看门人赶紧换上红色的坎肩,望着孩子们的背影对记者说,他们在湖边玩耍后会来这里参观的……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永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