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9日 星期二

    探 索

    “好的文化生活就是活得舒坦、快乐”

    ——山西高平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见闻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9日   05 版)
    高平民间艺人在剪纸。(资料照片)

        2010年底,《求是》旗下的《小康》杂志社评选出的全国百强小康县(市),高平市位列中西部地区第八,是山西省唯一入选的县(市)。小康,就物质层面而言,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花钱不挡手之谓也;而精神层面上,好的文化生活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就是“活得舒坦,活得快乐”。

        赵庄村:农民艺术节的新风貌

        赵庄村背靠大山,每到雨季,多路洪水席卷而下,村庄每每遭淹。村里三年里走马灯似地换了五任党支部书记,没一任能有良策。

        上世纪末,赵庄村是高平市赵庄乡政府的所在地。撤乡并镇后,它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村庄,村民原有的集镇优越感随之消失。而当地一座以“赵庄”命名的大型现代化煤矿,经过繁复的规划、勘探、设计等各项前期准备之后,却突然生变,花落别家。本来都谋划好的开饭馆、开商铺、搞基建、跑运输,甚至直接进矿当工人的美梦,全都成了泡影。

        怨天怨地何时休,心灰意冷让人忧。新任党支部书记赵连旺想到了“办文化”,电视上说,文化是人的灵魂,红军长征路上有多难啊,宣传队过来,快板一响,人就倍儿精神了。

        农历十月初五的传统庙会,赵庄村打破了往年请戏班子唱大戏的惯例,像模像样地拉开了“首届农民艺术节”的大幕。全村800多口人,有550多人参与了舞台与街头表演。有的家庭祖孙三代全部出动,有的家庭夫妻、兄妹同台献艺。姓名里带有“梅”字的四名妇女表演了《四朵梅花说大棚》;六个年逾花甲的老人表演了《六个老汉夸公报》;爱好文艺表演的赵任彩没能挤入相应的节目组,就自导自演了一个一手执大烟袋、一手使手机接听电话的《马大嫂赶集》,扮相风趣幽默,笑倒观众一片。艺术节让赵庄人重新找回自信。党支部、村委会重新找回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大战役,个个干净利落。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先是修了3500多米的排洪渠,解决了世代困扰村民的老大难问题;接着每个劳力又义务拉运石料10方,在丹河岸边筑起1200多米长的拦河坝;再连续作战,继续投义务工,垫出150多亩河滩地。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赵庄人对“办文化”有了更多的感悟、更深的体会。2008年,他们曾应邀为北京奥运会跆拳道选拔赛开幕式表演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莲灯”;2011年元宵节期间,他们刚刚组建的女子威风锣鼓队应邀出村表演将近二十场。帅旗指处,鼓声震天,撼人心魄,向世人展示了赵庄人崭新的精神风貌。 

        三甲镇:“办文化”下的华丽转身

        三甲镇地处交通要道,经济较为发达,最多的时候,全镇五小企业的大小烟囱竟有108根,号称“一百单八将”。而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这类企业近年纷纷关门停业,这让当地的6000多劳力失去了饭碗。喝酒、赌博、闲话场上骂娘,成了主要的“消遣”。

        镇党委书记张晋文说,立即为这部分人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不现实,但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来吸引、转移他们的兴奋点,把他们从酒场、赌场、闲话场上争取过来,却是容易办到的。

        2004年5月28日,三甲镇第一张小报《三甲报道》正式出版了,八开两版,每周一张。政策法规、乡规民约、农事活动等各类信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临近春节,三甲镇党委和政府又办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布置春节元宵节文艺汇演,要求村村出文艺节目。第二件事是印制挂历。元旦后,镇政府派人从商家买回了花花绿绿的打折挂历,在空白处印上了党委和政府的新春祝福或顺口溜。到2011年春节,《三甲报道》已连续出版了200多期,如今的挂历从图片到文字全都“三甲化”了,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场景,再配上慰藉心灵的箴言、警句,家家都当宝贝来珍藏。同时,元宵节的文艺汇演也逐渐发展为“五天乐”、“七天乐”。三甲镇的“七天乐”办得好,吸引了周边乡镇和城里的人都来观看。连续两年,市电视台跟踪报道,让全市人民和他们一起分享。市委书记谢克敏还把他们的农民艺术团请进了市中心的广场,办专场消夏晚会。

        镇上历年评选出来的“十大孝子”、“好婆婆”、“好妯娌”、“好媳妇”的照片,都会被悬挂于显要位置。张旭强镇长介绍说,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时,我们早早就把消息通过《三甲报道》发布出去,无论评选者还是被评选者,都是一次精神和心灵的洗礼。     

        勤劳、善良、诚信、孝悌、感恩、爱国、爱家,所有这些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与美好情感,在张晋文与张旭强他们看来,每一个生活在三甲土地上的民众都应该具备。为此,他们把所有可以想得到的、可利用的资源和方式,都用来“办文化”。灯柱、墙体、电话簿、展示牌、三甲网站、书记镇长信箱、手机短信、固话提示等,无处不在。

        有了精气神,经济发展也提速了。在镇党委、镇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全镇规模以上企业现在已达18家,8000多人就地上岗,在家门口完成了农民到工人的华丽转身。2011年新春伊始,三甲镇从市里的劳模会上领回了11块奖牌,居全市各乡镇之首。

        《三甲电话号码簿》上的这几句格言或许代表了当地人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灵魂和力量,文化是慰藉精神的‘心灵鸡汤’,文化是提振信心的‘威风锣鼓’,文化是破浪前行的‘火炬灯塔’!”

        南凹村:文化站长的看家本领

        南凹村位于高平、泽州、陵川三县交界处,全村665口人,上辈、上上辈全是从河南逃荒上来的移民。村里几姓家族之间常有矛盾,上次换届连个村支书也没选出来。无奈之下,镇党委派文化站长王贞祥来兼任村支书。

        老王上任的头三脚是他的看家本领“办文化”。他对村民们说,过去的事儿咱谁也别提,我不是法官,断不了你们那些矛盾的谁是谁非,但是吹拉弹唱我都会,我能教会你们给自己制造快乐。快乐了,心情好了,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了,创业奔小康的劲头才能足。

        话砸出去了,老王就开始忙活:市里、镇上支持了大部分投资,老王筹了小部分,帮助村里修了个篮球场,安了两个乒乓球案子,购置了15件健身器材和一套音响设备,建了一个藏书1500册的图书室。

        文武家伙全弄停当,一拨一拨儿的人被吸引了过来。消夏晚会连着举办了三场,全村一半以上的人出了节目,拔河比赛按村民小组分组,男女依年龄段轮番上阵,规定每多出5人便多得一分,结果村里男女老幼全都被吸引了进来。参与的过程便是团结协作和拉近距离的过程,潜移默化中矛盾化解了,关系密切了,村里的各项工作也渐渐有了起色。年终考核,综合排名由全镇45个行政村上年度的倒数第二,一跃进入了中游。

        文化建设从“软任务”变“硬指标”

        文化的魅力让高平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领略了它的无限风光,作为一方水土持续繁荣与长久兴旺的软实力,文化建设形成了上下合力一齐抓的良好局面。连续几年,高平都被评为山西省文化建设先进市。面对这样骄人的成绩,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他们的文化建设要由“软任务”转变为“硬指标”,“政府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短期行为”转变为“政策推动”;为什么他们会在“十一五”期间就投资两亿多元,并带动社会资金4亿多元,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频频加码,仅图书配套一项平均每村即达1600多册; 为什么他们要为各乡镇公开选拔配备一名文化副乡(镇)长。

        时下高平的广大农村,每有重要的节日庆典或传统庙会,都会看到农民自己的演出队伍活跃其中,而不是只请一台戏来唱唱。河西镇如今便形成了这样的好风尚:一个村办庙会,邻近的村便派文艺演出队来助兴,你方唱罢我登台,吸引了赶会的老老少少,节目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是身边的人和事,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百业新旺的新农村景象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本报通讯员 章 法  立 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