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9日 星期二

    光明时评

    “听证专业户”使听证流于形式

    梁 好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9日   02 版)

        随机抽签次次“被选中”、7年里一共参加了十几次听证会,这两天网上晒出成都有四名“价格听证专业户”,其中一位名叫胡丽天的63岁老人竟然19次参加过各类听证会,而且逢听必支持涨价,先后支持过涨水价、涨的士价、涨停车费等等。这引来质疑声一片,网友称她为成都听证会的“最牛群众演员”。

        随机抽签次次“被选中”,不得不佩服胡丽天老人的“手气”。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听证会上演的闹剧,胡丽天老人只不过是听证会上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充当了有关部门需要的“群众演员”而已。因而,舆论仅仅谴责胡丽天老人是不客观的,一味地嘲讽个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有关机构的责任。听证会上,诸如胡丽天的角色也绝非仅此一人,只不过那些人不被群众知晓,不被公众发现罢了。而这类人物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听证制度程序的失控,以及相关监督的缺失。

        “听证会”是管理方式的舶来品,旨在通过民众的参与体现公共管理的民主性、合法性、公开性。近年来,各地在处理有关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时,也逐渐采用了“听证会”的方式,征询群众意见,放手让民众参与决策。这种管理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不言自明,但是一旦失去程序的公正,以及出现监督的漏洞,再好的管理制度也将失去效用,沦为外在的花架子。

        关于听证会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但结果大多是开一次听证会,涨一次价。于是,在公众的印象中,听证会的代表似乎不能够代表民众的意见,而仅是决策部门的隐形代言。这样的听证会显然让决策机构甚为满意,而人民群众却是怨声载道,久而久之,听证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

        要摒除听证会流于形式的弊病,笔者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格程序、加强监督、增加透明度。听证会听取的是民意,就应当面向广泛的人民群众。决策机关在进行民意征询时,应当将有关信息通过媒体平台予以公布,提高公众的知晓率与参与率,对于随机抽取的代表人员的相关情况也应当予以“晾晒”,以保证其资格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除此,对于各级听证会,人大、政协等也应该发挥职能,以严格的制度加强监管,从而推进公共决策的民主进程。

        “听证专业户”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听证制度的弊端,更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民主决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办好听证会,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诚心和努力,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督,如此,听证会才能更趋于民主与科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