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9日 星期二

    榜书热评

    从西藏到北京:一个西藏少年眼里的世界

    马丽华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9日   13 版)
    北京西藏中学的学生

        北京城东北一隅,北四环东路西侧,有几座藏式建筑很是醒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包括西藏文化博物馆,还有西藏大厦、西藏中学;往南不远的小关有藏医院;和平西街有专门接待藏族干部职工的招待所,现更名为喜马拉雅饭店。这些涉藏单位联系密切,平时常走动,每逢春节历年必聚会、歌舞联欢。正因有了这样的小环境、小气候,数年前我从拉萨调至京城,从所有工作到打交道的人,都没有感觉有多么大的反差,也因此我把这一隅戏称为“西藏飞地”。

        西藏中学我只去过一次,是应邀举办一个科普讲座:青藏高原自然演化史。从古海大洋到崇山峻岭,地质旧史本与人类无关,但小听众们反应热烈,几百人不时同时发出“啊——”“噢——”“耶——”的惊叹和欢呼——如此壮丽的自然变迁就曾发生在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不可思议又激动人心,他们感觉自豪极了,我也感觉孩子们可爱极了。此前对于这所学校的认识仅限于此,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是通过罗布次仁和他的这本《西藏的孩子》。

        殊不料这一打开,一个新奇的世界扑面而来;这一打开,可就再也放不下了。随着一个12岁小男孩的身影从西藏偏僻山村走来,走向京城,在与故乡天差地别的环境中度过整个少年时代:先在西藏中学读了初中读高中,直到考取北京广播学院(后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看他阳光的心情,想家的眼泪,看他忙于对一应新事物的接纳,当然了,还有隐约的少年心事。加上身处特定位置的观察与思考,欣喜与感伤的内容与内地的同龄孩子多有不同。总之长大成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具体而微,足够生动了,辅以非母语的、带有藏式思维和表达习惯的机敏、幽默,对于阅读者来说,有想象到的,更多是想象不到的,可说是处处皆新奇有趣。两三天的时间里,我就这样沉浸在小罗布的世界里,慢慢读来,时而会心一笑,偶尔大笑、爆笑,或者热泪盈眶、百感交集,就这样贯穿了阅读始终。

        百感交集,是阅读体会的概括,其中最突出的感受,是感动,是欣慰。身为读者但不同于一般读者——你想啊,当年我进藏时小罗布还没出生呢。小罗布已成青年才俊,我还在西藏工作,怎可能混同为一普通读者?正像成千上万志愿进藏的前辈、同辈和后来者那样,几代人所有的心愿和努力,无不是为建设新中国的新西藏,为藏族同胞安居乐业,为青少年受到良好教育,可以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现代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现在通过罗布次仁,通过这样一本书,就像一个缩影,集中、强烈、富有文采地让我们看到了朴素的愿望成真,怎能不为之动心动容?而在付出的同时,西藏的土地和人民已经给予丰厚的回报。这一深切的感悟,正是从西藏年轻一代成长经历中引发出来的。

        罗布次仁家乡所在的山南地区,一向被誉为西藏文化之源,这个“源”是全方位的:有人类起源神话的源,有农耕文明曙光的源,有吐蕃发迹崛起的源,有藏传佛教开端的源,凡此等等。总之此地迄今仍为西藏农耕文化代表地区之一,藏风浓郁。罗布次仁出生在藏南大神山雅拉香波脚下,在山村读初小,在县城读高小。而雅鲁藏布江流经的曲松县本为古史之地,吐蕃王室后裔“拉加里”(直译为“百神之王”)小王朝统治千年,直到上世纪中期,作为“邦中之邦”保持了半独立姿态,自成格局。现在王宫遗址尚存,此地古风尚存。这些内容在书中略有涉及,可视为历史文化积淀,当地人对知识学问的珍视和热爱自成传统。从家庭小环境而言,世代为“拉加里王”的属民百姓,小罗布的父系一脉是手工业者的裁缝,隶属农奴阶层;母系一脉系平民的佃农,家境略好,甚至有余力在当地开办私塾。影响到上一辈,又赶上了新时代,小罗布的叔叔和舅舅都在内地读过多年的书。学成归来,一个做了检查官,一个当了医生,都是令人敬重的职业,无形中也为晚辈打开了张望外部世界的窗口。所以小罗布会以在阿妈的织布机下哭了整整一下午的表现,力争到县城读书的机会。

        另一需要简介的背景,是关于内地西藏班(校)的。这一创举肇始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体现了国家对西藏的特殊政策。二十多年前我在藏北高原就听说了,那曲地区的许多孩子在天津读书。十几年前再去,就见一茬茬毕业归来的学生,已成为地区到县乡的业务骨干——“天津红光中学毕业的”,这样的介绍很豪迈,不啻于光荣标签。而彼时的内地西藏中学,早已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有参与援藏的省份均已相继开办,共计有二十八所之多,西藏班则在各省的城市中学中分布更广。早年当西藏班还是新生事物时,家长们对这些“阿妈的宝贝们”远行求学多有不舍,顾虑重重。然而不多几年后,便踊跃起来,牵挂依旧还会牵挂,人之常情,但“唯恐不得”的心态则占了上风。“报考内地西藏中学”成为当今西藏从城镇到乡村几乎所有家长和孩子们愿望的首选。有关内地西藏中学、西藏班的消息,不时通过媒体传递到社会,但是像罗布次仁这样从头道来的亲历者言,还是当今第一部。由此我们也对培养了成千上万个小罗布的从北京到各地的西藏班(校)肃然起敬。

        处处皆新鲜感受,是相互的。少年看世界,何尝不如此。从仅有三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走向万里之外,世界精彩,多向度展开;长大成人过程中的回望和最终回归,眼光和心态已有不同;那是重新的打量和思考,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很自然地涉及了发展主题。然而我们的小罗布无意于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内地求学经历已成过去时态,我们看到被新知装备起来的小罗布正在回馈社会,他找到了最佳位置,或者说是最适当的朝阳产业选中了他:他在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新设立的文化产业处任职。现在进行时的小罗布的世界,正在添加着新内容。在分享欣慰和感动的同时,我们有理由期待小罗布续写出不同于前人的新篇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