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清华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来自海内外的6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由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所收九篇文献中的前八篇为《尚书》、《逸周书》及体裁类似的文献,因此清华简与《尚书》的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热点。学者们对这八篇简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内容涉及简文的字体、文字考释、内容以及反映的思想等,特别是《古文尚书》的性质、《保训》“中”的内涵等有关问题引起学者极大的关注。
《尹至》、《尹诰》是关于商汤和伊尹灭夏的重要文献。郭永秉、梁立勇、孙飞燕分别对《尹至》的“”、《尹诰》“既及汤”的“及”做了释读;廖名春探讨了《尹诰》反映的民本思想;田旭东考察了尹挚其人和在战国时期出现的伊尹刑名学派。关于《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的性质,虞万里认为是真古文《尹诰》之“传”,为孔安国所作或其口授而嫡传弟子记录;黄怀信认为不可能是魏晋人所伪造。
《保训》“中”字的内涵仍然是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王晖、梁涛、曹峰分别认为“中”指系有先祖名号旌铭的神杆、中道、法律意义上的公平公正。此外,艾兰认为将《保训》理解成一篇楚国的书更合适;柯鹤立探讨了《保训》中的“训”和古代传播“训”的方式;冯胜君认为《保训》从书法风格上接近三体石经,可以说是书法风格具有齐鲁地区特征的楚文字抄本。
《程寤》和《皇门》汉代都被收进《逸周书》。罗新慧讨论了《程寤》中文王受命的有关问题。王志平对“皇门”的异文和周代朝仪制度做了研究;董珊讨论了它簋的“沈子”和《逸周书·皇门》的“沈人”,认为当读为“冲子”和“冲人”。
《金縢》是《尚书》中的重要一篇。刘乐贤、袁金平分别讨论了“”和“”;冯时对清华简《金縢》的文本性质做了考述,认为是书教之作,近于《史记·鲁周公世家》一类后人引述说论之文;刘国忠讨论了《金縢》篇名中的称谓问题。
《耆夜》与《尚书·商书》的《西伯戡黎》相关,而且与《诗》有关。裘锡圭认为《耆夜》的“夜爵”当读为“举爵”;夏德安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酒与古代中国游戏文化做了研究;陈颖飞综合讨论了西周毕氏。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还收有《楚居》一篇。该篇体例类似《世本》中的《居篇》,非常详细地叙述了楚国起源传说、历代楚君的世系及居处建都之地,内容十分重要。因此,会议专门安排了《楚居》专题的讨论。在简文的释读和理解方面,孟蓬生对宵嚣和武王之名做了释读;陈伟讨论了“楩室”故事;浅野裕一指出《楚居》带来五种新知。楚国先祖传说方面,罗运环探讨了季连的问题;赵平安考证了妣隹和妣。在楚国历史地理方面,李家浩对“夷”、黄锡全对楚武王的“郢”都、徐少华对季连早期居地、沈建华对鄀人和商代鄀族、李守奎对“秦溪之上”等问题分别做了探讨。江林昌、孙进还对《楚居》与《楚辞》、楚文化的有关问题做了讨论。
会上,李学勤先生还介绍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的工作情况。第二辑整理报告收录的《系年》,其体例近似西晋初年发现的《竹书纪年》。《系年》简长44.6厘米-45厘米,共138支简。所记事件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战国中期。写作时间大约在楚肃王或者楚宣王时。全篇分为23章,第一章讲周衰的原因;第二章讲幽王灭亡,平王东迁,郑国的兴起;第三章讲秦国的兴起;第四章讲卫国的兴起和迁徙;第五章讲楚文王的兴起。从第六章以下详细叙述了晋楚等国的关系。其写作目的是以史为鉴,认识当时的国家形势。简文很多地方可以与古籍对照,比如平王奔西申的问题,可与《古本竹书纪年》对照;再如关于秦国祖先飞廉,《系年》与《孟子·滕文公下》杀飞廉的记载一致。简文还可与金文对照,比如大保簋“彔子”、簋封康叔的问题。简文的春秋部分与古代文献最接近的是《左传》,但是也有不同。有的不同之处竹简更合理,有的是《左传》更合理。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左传》以后的内容,这是整个先秦史很空白的部分。简文可以解决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比如对羌钟的解读,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补充《史记·六国年表》。随后,中西书局的秦志华先生介绍了第二辑的出版准备情况。第二辑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出版。(孙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