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8日 星期一

    “因为汉语,我们与中国结缘”

    ——第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文化体验活动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8日   09 版)
    图为该比赛开幕式现场。沈耀峰摄

        湘江之滨,橘子洲头,来自70个国家的选手们于7月13日聚首美丽的长沙,开始第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湖南文化体验之旅。这些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年轻人从地球的各个角落飞抵湖湘大地,共赴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的心灵之约。他们诠释了汉语的无穷魅力,见证了中外文化的完美交融。十年沧桑,白驹过隙,“汉语桥”架起了一座中国通往世界的友谊桥梁。

        心中结下深深的“中国情”

        “我6岁随父亲到同济大学讲学时,就喜欢上了中国。”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伍斌礼腼腆地告诉记者。去年,伍斌礼曾来中国参加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他在游览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后,为中国深邃的历史和文化所陶醉,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汉字非常优美,就像一幅画。”伍斌礼非常喜欢中国的书法艺术,他今年参赛的才艺节目是现场书写繁体“龙”字。

        “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伴随着欢快优美的旋律,来自巴基斯坦的黄伟凭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黄伟曾在巴国立现代语言大学读书,先后参加过三次汉语桥比赛,前两次都名落孙山。2010年,他第二次参加汉语桥比赛,共有50人报名,他获得了第3名。尽管没能来中国,但却因为参加汉语桥活动而被CCTV聘为驻伊斯兰堡的工作人员。今年,巴基斯坦有70人报名参加第十届汉语桥比赛,黄伟获得了赛区预赛第1名,终于站在了梦寐以求的“汉语桥”复赛舞台上。而令人新奇的是,受黄伟的影响,他的未婚妻也喜欢上了汉语,“目前正在上海参加孔子学院的夏令营活动”……

        来自意大利的玛尔佳曾于2002年参加首届“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如今已是新华社罗马分社驻米兰的记者。她说:“回首往事,无论是我刚开始学习中文时的经历,还是参加汉语桥活动的历程,都在我心中结下了深深的‘中国情’,也使我的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2002年首次举办以来,“汉语桥”活动激发了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在全球掀起了“汉语热”。据了解,至今已有70多个国家的10万多名选手参加了预赛,其中近千名选手到中国参加了决赛。对此,海外7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功不可没,它们为几十万注册学员提供了学习汉语的便利,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总人数达4000多万。

        真正的友谊是心灵的交响

        繁茂葱郁的林木,巍然壁立的峰峦,清澈澄碧的溪水……旅游车穿行于雾霭笼罩的湘西境内,宛若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真是太美了,我爱你,中国。”来自缅甸的卢爱珍用尖叫和赞美表达着自己的惊喜之情。

        从《月亮代表我的心》到《老鼠爱大米》、《桃花朵朵开》等歌曲,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参加张家界文化体验的“汉语桥”选手们用歌声尽情地表达着欢畅愉悦的心情。突然,哈萨克斯坦女孩劳拉告诉大家:“明天是我的生日,能和这么多朋友一起游览美丽的中国湖南我非常高兴。”霎时,旅游车内的祝福声交织在一起,大家齐声用汉语唱起“祝你生日快乐”,将气氛推向高潮。

        俄罗斯姑娘庞晓薇说:“‘汉语桥’太好了,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一起学习汉语,一起生活,相互了解各国的习俗和文化,尽管比赛很紧张,但我很开心。”

        十年来,参加“汉语桥”比赛的选手们像“星星之火”,他们因汉语而相聚、相处到亲亲相依,架设起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来自美国的聂本州曾参加过第四届“汉语桥”比赛,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陪同美国知名的工程公司霍尼韦尔赴灾区考察,并帮助绵阳市秀水镇重建了一座小学。如今,他正致力于中美友谊和文化交流工作。诚如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所说,“‘汉语桥’是深化友谊之桥,沟通心灵之桥,传递和平之桥。”

        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迅速拉近

        学习汉语的有趣经历、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中国自然山水和风光民俗的热爱……尽管“汉语桥”选手们的演讲题目五花八门,但都与汉语和中国有关。除了绘声绘色的演讲,选手们的才艺表演也很丰富,诸如古诗词朗诵、书法、相声、民族舞蹈、中华武术、歌曲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节目。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是庞晓薇的最爱。“当六年前爸爸建议我学习汉语时,我认为他疯了,现在知道这种选择是正确的。”目前,庞晓薇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读汉语与艺术史,她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妇女服装》。“我喜欢逛北京的胡同,那样能体验到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民俗风情。”庞晓薇希望参加完“汉语桥”活动后,能来中国继续学习汉语。

        瑞士女孩瑞海莲性格开朗而沉稳,目前在重庆大学学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文学。她非常喜欢具有婉约风格的中国诗词,把一首《枉凝眉》唱得如诉如泣、真切感人。瑞海莲还利用假期游览了北京、青海、西藏等十几个省市,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俨然一个“中国通”。“我非常喜欢中国,到重庆大学读书后,我更加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尽管学习汉文化很难,但我将一直坚持下去。我想成为一名汉学家,每次离开中国我都很伤心。”

        据许琳介绍,参加过往届“汉语桥”比赛的选手们目前很多人都在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她说:“经过十年的发展,‘汉语桥’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创新,通过零距离体验中国文化,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迅速拉近。今后,我们将把‘汉语桥’活动分类系统化、系列化,完善各种配套政策,带动国际汉语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沈耀峰 唐湘岳 通讯员 孙 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