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8日 星期一

    心理调适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北京东城6万市民打开心结享受和谐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8日   07 版)

        北京市东城区前东社区的高老师近日听了东城教育研修学院心理高级教师马成奎老师讲授的“同心同德共建新东城”的讲座后,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没出社区,就能听到这样解渴的心理课,希望区里多为我们组织这样的课,到时候我还来听。”据了解,东城区从1995年开始对市民进行心理调适教育,从下岗职工到社区居民,从北京“新市民”到机关公务员,涉及15类人群,6万多市民从中受益。市民称心理调适教育课是“及时雨”、“开心果”、“减压阀”,有市民亲切地将心理调适教师称为“我们身边的平民教授”。

        保洁员穿戴整齐去听心理课

        体育馆路街道有一批社区保洁员,他们全部来自外省市,常年工作在又脏又累的保洁工作岗位上。当街道保洁队通知保洁员说区里的心理老师要给他们讲心理课时,他们一个劲儿摇头:“我们一个扫大街的,谁给我们上心理课?”当保洁队领导集合他们去听课的时候,他们换上了整洁的工作服,排着整齐的队伍早早地来到街道市民学校。授课的心理老师从保洁员工作的辛苦讲到保洁员为首都环境卫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听得保洁员们脸上荡起了幸福的微笑。当老师的讲课片子上出现“首都建设者”的称号时,有的女保洁员流下了热泪。

        北京市东城区的心理调适教育课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讲老百姓所需,解老百姓的心结,老百姓的需要就是他们的任务。社区保洁员如何与市民相容相处、地震发生后如何抚慰亲人的心、父亲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拆迁中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等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心理调适的重点内容。已故的社区居民潘桂兰大妈是社区里著名的调解员,她生前曾跟随心理调适教师听课一听就是十几年。潘大妈生前曾讲道:“我跟着马成奎老师听课,回来后我再给居民讲。心理课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社区干部心理和谐了,社区就会和谐

        社区干部工作辛苦,任务繁重,压力越来越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帮助社区干部减少工作压力?北京市东城区的心理调适教育将重点放到了社区干部这一关系社区和谐的群体上,除了每年定期为社区干部开设心理调适大课外,运用小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解决社区干部心理困惑受到社区干部的欢迎。天天家园、都市馨园、前东、金鱼池中街、东花市南里等社区的百余名社区干部们先后接受过小团体心理辅导。面对同一类问题,有着同一种困惑,希望得到具体解决办法,是社区干部小团体心理辅导的几大特点;5到10人,有什么说什么,可以没有顾忌地表达,成为社区干部们喜爱小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原因。

        一个居委会的5名干部,在小团体辅导中说出了这样的烦恼:我们工作很辛苦,但始终得不到居民的理解与认同,总感觉不到工作的价值,心里有时特别郁闷。有的社区干部越说越委屈,流出了眼泪。心理老师建议社区干部尝试用同理心改变思维方式,多看居民的长处和优势,多从自己的身上找找问题,多发现工作上的失误。一个小小的点拨,一次平等的交流使社区干部们豁然开朗,他们表示今后工作中会改变自己的心态,不再从居民身上找原因,而是从自己工作上找差距。小团体辅导即将结束的时候,社区干部们要求与老师合影,他们盼望着下一次活动的到来。

        启发居民说出心里话

        社区居民的心理困惑多种多样,千差万别,都用上心理调适教育大课的方式去解决是做不到的。北京市东城区采取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的方式解决了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心理调适教育,据统计,已有6000多居民成为个别心理辅导的受益者。居民们反映:“与心理老师聊天不紧张,不焦虑,我们敢说心里话。”

        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心理辅导的需求,东城区先后在法华南里、东花市北里东区、汪芝麻等社区建立了“社区心理家园”、“居民宽心聊天解忧站”、“幸福讲习所”等为居民欢迎的公益性心理服务机构,一批心理辅导专家和志愿者经常到这些机构为社区居民宽心、解惑。个性化心理问题的解决,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开心,还带来了家庭的幸福和快乐。东城区营造的是居民有话能说、有话敢说、有难能帮的宽松氛围。

        一天晚上,已经10点多钟了,忙碌了一天的心理教师马成奎正准备休息,忽然电话铃声响了。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位女士的哭声,而且越哭越伤心,她只反复说一句话,“社区主任和我过不去,我不想活了。”听到这,马成奎鼓励女士有苦哭出来,有话说出来,千万别憋在心里。过了20多分钟,女士不哭了,开始向马成奎说出心中的痛苦。听完女士的诉说,马老师用同理心开导女士,告诉她在社区工作应是开心的事情,遇事要从好的方面去想,看人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在一起工作要多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问题。经过一番开导,女士终于解开心结破涕为笑,并一个劲儿对马成奎表示感谢。这时候马成奎看了一下表,已近夜里12点钟了。

        十几年来,诸如社区矫正对象、残疾人、单亲母亲、贫困妇女、机关干部等多个群体,先后经过心理老师的帮助,许多有心理困惑的市民积极地从心理困惑中走出来,从自我烦恼中走出来,从家庭的纠纷中走出来。心理调适教育已经成为北京市东城区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品牌。

        敢于面对矛盾和问题

        北京市东城区的心理调适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回避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敢于针对市民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解决。2011年5月针对街道和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开设了“心理修养与廉洁自律”主题讲座,以耐心提醒、追求生活幸福为重点,启发街道和社区干部从幸福成长和生活幸福的角度全面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讲座在街道和社区干部中引起强烈震动,许多干部反映,从心里幸福的角度谈廉政建设人性化强,容易理解,也很能打动人心,听者也容易接受,希望这样的课要多讲、常开。体育馆路街道一位居委会党委书记形象地将课程称为“铃声工程”。

        北京东城的心理调适教育成为居民的新追捧。许多居民主动给心理老师打电话,希望老师常到社区讲课。更多的居委会争先与心理教师预订讲课的时间和内容。有的居民将心理调适课视为“宽心解忧课”,常常开课前半小时就到教室或坐在楼道等待老师上课。许多街道已经将心理调适作为固定的课程,重大活动前都要给干部和居民讲讲心理调适课。2010年,东城区的心理调适教育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市民学习品牌。目前,北京许多区县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调适教育,涌现出更多的服务市民的心理调适的新模式,心理调适教育正在悄然走入市民的生活。

        (本报北京7月17日电  本报通讯员 马 啸) 

        编 后

        ■心理调适教育为何如此火?

        如果谈心理咨询,普通市民中的许多人还不能马上接受,他们认为心理咨询离他们的生活还有距离。但心理调适教育由于方式独特、讲究双向沟通交流,居民没有了恐惧感和焦虑。这种方式受到热捧,在于心理调适教育更具平民化,更人性化,更具体化。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领导曾先后对心理调适教育作出批示,指出心理调适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是群众的需要,应当认真总结并推广”。据主持这项教育的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心理高级教师马成奎介绍:“心理调适教育如此之火的原因是平民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双向沟通的方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