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7日 星期日

    奋发有为向未来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7日 02版)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雷敏、蔡玉高)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人民大会堂响起。2011年7月1日上午10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

        “睡狮破浓梦,病国起沉疴”。自鸦片战争起,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贯穿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根本任务和突出主题。历史的必然选择,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激发了全国人民无穷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的抉择,释放出中国人民蕴藏的巨大能量和创造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找到一条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实现了近两百年来从未有过的稳定局面。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保罗·埃文斯感慨地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惊人。

        整个世界都惊诧于中国的飞速发展。

        走过90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是举足轻重。但是中国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只能说明过去,要让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延续下去,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我国取得成绩的最重要因素,是保持中国社会活力的最主要来源。当前,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必须排除干扰,坚定改革方向,坚定改革信念。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从“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整套理论体系,为我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很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三统一’。”中国社科院政治所所长房宁说。

        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识。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权益——将贯穿于未来中国发展的全过程。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由之路。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增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更高起点上努力开创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经过90年艰苦奋斗,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阔步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

        成就令人自豪,目标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链接 

     开创未来

        ——信心满怀走向未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小康水平

        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确定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教育娱乐支出比重等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用综合评分方法对我国16个指标进行测算,其结果表明,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里,进而提出在这一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 王燕琦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