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也有两个问题凸显出来,一个是国人的心态很急,另一个是信任感普遍缺失。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其实也是这个社会问题在医疗服务业的具体体现。”
在刘玉村院长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北大医院大兴分院的效果图。在这所新建的医院里,一栋儿科楼占据了显著的位置。目前,在北京,除了两家儿童医院以外,北大医院拥有最大的儿科。在不少儿科大夫转行,许多综合医院的儿科逐渐萎缩,有些院校甚至取消了儿科专业的时候,北大医院在坚守,甚至“逆势”强化这个“最不赚钱”的科室。
“为什么医生这个群体在社会被很多人看不起?就是因为医生总是在谈‘钱’。”刘玉村话语坦率,“如果要以赚钱为衡量指标,医院的赚钱方法很多。赚谁的钱?老百姓的。就知道赚钱,老百姓能没有意见吗?”
“医生,本应是一个最不应该谈钱的群体,但现实的情况是,医生比社会其他人群更多地在谈钱。”
“什么时候只看病不谈钱,医生这个职业就彻底高尚起来了”
在刘玉村看来,医生,应该是社会精英群体,应该是影响社会思想的主流人群。但在“金标准”面前,医生失去了应有的体面,这个行业也面临精神空虚、道德缺失的威胁。
“一个患者来看病,医生首先问的是,‘自费还是公费’、‘用进口药还是国产药’……问这样的话,是在降低我们医生的品位,甚至是在降低自身的人格。不仅如此,在挂号的时候,医生就在给自己“明码标价”——副教授7元,正教授14元,专家号100元至300元;医生在给病人医嘱开药,护士就在后面记账……这样一种氛围,让医生们不知不觉地总在想着钱。哪有这个本该救死扶伤的群体,总是谈钱的呢?
“过去的大夫,在面对患者的时候,首先是诊断治病,看好病开好药后,如果患者是有钱人,可能会付给大夫很高报酬;如果遇到贫困潦倒的人,医生往往就免费治疗。很多时候,还会主动拿出一部分钱财或药物救济穷人。”
刘玉村甚至设想,如果北大医院那些“德艺双馨”的大夫真的实行患者自主付费,“他们的收入肯定比现在要高。”
“什么时候只看病不谈钱,医生这个职业就彻底高尚起来了。”
“在这条路上,我们始终不敢加速,而且一步一回头”
但在现实面前,刘玉村、北大医院,也面临着经济指标这个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
“北大医院也不得不走在这条路上,但始终不敢加速,而且一步一回头。因为我们心里始终存在一个念头——这个趋势有朝一日或许会改变。现在走得太快,以后减速就困难;现在走得太远,以后就不容易掉头回来。
“我们的‘一步一回头’,是在时刻提醒我们,不要迷失在经济利益里,不要忘记北大医院近百年传承的文化精神。”
在刘玉村心中,北大医院的建筑底色,就是其文化内涵的写照,“我们医院建筑的整体色调是灰色——在新落成时就不炫目,在经历沧桑之后也并不显得陈旧——这就是北大医院的风格,低调、内敛、平和、严谨。这是一代一代的积淀,也是北大医院的处事风格。”
“不能一切只向钱看,我们每个人必须记得,北大医院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责任,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
每年新生入学,北大医院都会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授白大衣”,由前辈医师、社会名流甚至患者,为即将入行的新医生郑重地穿上白大褂,并重温《医学生誓言》。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年轻人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重拾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感。在北大医院的第一住院部,有一处地理坐标——‘水准原点’,而让北大医院成为中国医院的标准化样本,一直是我们的办院目标。重视教育,使北大医院的文化精髓传承不衰,同时,对医生们也是一种监督,毕竟你在看病人、写病历的时候,学生的眼睛都在关注着你的一言一行。”
“宁可‘得罪’患者,也不挣昧良心的钱”
“作为外科大夫,我也不能保证挽救每一个病人的生命。”刘玉村谈起自己的一个例子,“我的一个病人,在做完手术后几个月去世了。患者去世百天之后,他的女儿特意从武汉赶来,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并再一次表示感谢。因为家属知道,我就像他们的亲人一样,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挽救老人的生命。”
刘玉村认为,在医护人员中做正面宣传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是一项坚持不懈的工作。医院还经常组织医疗队下乡,让医生们亲身感受基层百姓疾苦,强化他们的使命感。“讲医德、讲职业理想,没有什么好羞答答的。作为一个医生,一家医院,‘口碑’是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
于是,刘玉村有了这样“甜蜜的烦恼”:一天,有个病人和骨科医生争执起来——患者认为自己骨折,要“拍片子”,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认定患者只是肌肉拉伤,没有伤到骨头,坚持认为根本不需要“拍片子”。“‘告’到我这里,我真是既无奈又欣慰。无奈的是,医生要是顺着患者的意思,拍个片子,医院有了收入,患者也没了意见。欣慰的是,我们的医生宁可‘得罪’患者,也不挣昧良心的钱。”
在当年玉树地震灾区,北大医院的灾区医疗队在一处废墟中,发现了一个脑积水的孩子,生命危在旦夕。显然,孩子的病不是地震造成的,而医疗队的任务明确,只是抢救地震中的受伤人员。但是医疗队中一位年轻大夫没有任何犹豫,主动想办法从兰州调运来医疗设备,并自己进行改装,终于挽回了孩子的生命。这位大夫自言,在经历这个事件时,他脑海中闪现的就是“厚德尚道”这四字院训。
在北大医院,刘玉村让所有医护人员将“厚德尚道”印在名片上。让他欣慰的是,这四个字,不仅仅是无形的精神指引,更是变成了医生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本报记者 田雅婷 通讯员 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