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4日 星期四

    还有多少“化装”的公款旅游?

    石家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4日   02 版)

        四川峨眉山市符溪镇几名干部“化装”公款游港澳,被网友爆料后,受到纪委及时处理。据报道,在这几位党员干部填写的《中国公民往来港澳地区申请审批表》中,申请事由为旅游,政治面貌为非党员,工作单位为个体户或无业。事情曝光后,峨眉山市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并及时公布了处理结果,整个过程仅用73个小时。

        近年来,公款旅游已被明令禁止,且相应监管也越来越严厉。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禁而不止也就在所难免。在有些人看来,公款旅游上不了台面,但可以“借壳”,比如“开会”的壳、“考察”的壳、“学习”的壳。从新闻媒体的报道看,这些方面有不少案例。而符溪镇的“化装”公款游,显现出有些党员干部觉得“借壳”也不可靠了,于是就“化装”、就“潜水”,弄个神不知鬼不觉。从“借壳”到“化装”,看来还真不能低估了一些人的“创新”意识。

        “化装”的意图,就是希望公款旅游不为人所知,悄悄地进行,就像谍战剧中的卧底一般,但正应了一句话,纸包不住火。“化装游”还是见光了,并且受到了快速处理:书面检查,违纪款项追缴,党内警告,诫勉谈话等。这样的结果,怕是出乎“化装”者的预料。

        从“化装”到见光,再到快速处理,见光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乔装打扮的“化装”怎么会见光呢?这得益于一位网友的偶然发现。这位网友在旅行社意外看到一张表格,于是上网发帖,并很快引起众多网友关注,“化装游”上升为公共事件。从一名网友到众多网友,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群众反腐的力量;从曝光到迅速处理,也显示了有关部门的反腐决心。如今,虽然当事人受到处理,但这一事件还不能就此了结。试想,如果没有网友的意外发现,那些“化装”出游的干部会不会露出马脚,会不会受到处罚?

        所以在笔者看来,此次“化装游”暴露的意义还在于它让我们思考,它给我们提醒:有多少公款游经过“化装”而不为人知?由此推而广之,有多少“三公消费”在政府开支中“潜水”?再进一步,有多少禁令的刚性是在“化装”中消解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回答清楚,反腐败的力度恐怕会打折扣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