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12日电(记者李慧)7月12日,农业部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五省人民政府联合启动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修复活动。此次活动在五省共设置101个放流点,放流青、草、鲢、鳙等重要经济鱼类约13亿尾,种植水草13.5万亩,底播贝类2100万粒。这是农业部为恢复全国渔业生产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江中下游五省是我国渔业主产区,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今年春夏之际的特大干旱造成长江中下游湖泊、江河水位急剧下降,不少湖泊水位跌至历史最低。受此影响,天然水生生物资源、水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旱灾发生后,农业部及时启动了抗灾应急工作机制,一手抓灾后复产、一手抓管理落实,按照淡水损失海水补,灾区损失全国补,灾区少减产、不减产、促增产,其他地区保增产的思路,确保实现全年水产品产量增长,保障全年水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
为修复受损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今年以来五省已举办各类增殖放流活动200余次,放流经济鱼类苗种达17.65亿尾。今后,五省将继续加大水生生物养护力度,综合运用增殖放流、底播贝类、栽植水生植被等有效措施,恢复重建水生生态,同时指导渔民调整养殖结构,采取“稀养速成”的方法,养殖生长快、效益高的特色经济鱼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