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90年来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建设模式,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才建设法治化、科学化进程快速推进,成效显著。
革命战争年代:
以军事和政工人才为主
革命时期首先需要大批军事人才。我党早期的军事人才基本上有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具有进步思想的国民革命军人,其二是革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工农军事人才。
早期的政工干部主要是经过农民讲习所、工人补习学校的理论与文化培训及革命实践锻炼出来的工农干部和部分进步积极分子。随后,我党通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和政工人才。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秋,中央根据地所辖的江西、福建等4个省共有干部1800多人,乡级苏维埃政府有干部1万人左右。
1936年我党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历经10年,为我党培养了10万多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军政干部,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与此同时,我党高举统一战线的旗帜,广泛团结一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建设储备了大量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
以经济和技术管理人才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农村的土改运动,城市的公私合营,以及物价飞涨的经济形势,急需一大批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党中央号召军政干部学经济、学管理,实现从革命向建设的全面转型。
1950年,为保证《土地改革法》的顺利实施,每年都抽调大批干部和青年学生近30万人组成土改工作队,集中培训、学习土改法令,分批到土改第一线,为我党培养了大批懂政策、有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
为了配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央抽调大批干部加强工业战线,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至1954年全国抽调到工业部门的干部共计16万多人。同时,从先进技术工人和青年知识分子中提拔了一批新干部。与此同时,一大批海外留学人才怀着爱国之心陆续回国,到1952年底就有2000多名留学生和专家学者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及科技事业的高端发展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
以科技、管理人才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人才思想,强调“突破常规、打破框框,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其所长、反对求全责备”等选拔培养人才以及加快人才建设等理论思想。1983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专门人才规划工作会议,把人才规划纳入我国经济建设战略中,对我国人才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后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同志,对人才资源论、人才强国论等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人才思想。
在科技方面,通过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制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促进多层次、多形式的科研生产横向联合,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90年代初,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为契机,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使高端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管理人才方面,以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重点,开展管理人才建设。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提出了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进入21世纪:
以高科技创新与党政管理人才为主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到来,创业型经济的出现,使世界发展的竞争空前激烈也空前严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人才协调发展理论、人才强国理论、党管人才理论以及一系列人才工作机制理论,成为新世纪我党、我国人才建设的一大亮点。
2010年6月,第二次全国人才会议召开,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吹响了我国迈向人才强国的号角。
党政干部等管理人才建设进入精细化科学管理阶段。中央组织部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件,对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