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3日 星期三

    有收无收在于水

    农田水利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3日 10版)
    2010年3月24日,广西上思县叫安乡文明村六细屯,村民梁胜欣在干涸的水井里取水。 CFP
    在宁夏固原市三营镇鸦儿沟马铃薯基地内,大型指针式喷灌机在向田里喷水。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农谚道出了水利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今年春季北方冬麦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前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发生严重干旱,旱涝急转,一些中小河流发生超过历史纪录的大洪水,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旱涝交织,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现状。刚刚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有无水利设施两重天

        “今年大旱没减产,望天田成了保收田!”江西高安市邓垅村村民邹道义打心眼里高兴,他指着年初修好的渠首工程说:“灌渠长年淤塞,旱了浇不上,涝了排不出,农机进不来。过去是春怕旱、秋怕涝,一亩水稻只能产七八百斤。”

        “如今有了这水泥渠、铁闸门,现在是水大不怕淹,天旱也不愁蓄不到水了。望天田真正成了吨粮田。”说起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实惠,邹道义底气十足。

        而在湖南省衡阳县高炉村,因为水利设施欠缺,渠道老化、加上没泵站,600多亩水田让大水泡一回,产量就减了一半。村支书贺发生无奈地望着残破不全、杂草丛生的灌渠。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高炉村村民的无奈,凸显了我国农田水利仍然滞后的尴尬境地。目前,全国半数以上耕地仍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国已建大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不足90%、完好率不足60%;中小型灌区、大型灌区田间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更低,特别是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 

        打通农田的“毛细血管”

        山西洪洞县又遇干旱,但曲亭镇逍洞村村民李生明却心里没慌。6月22日,正在自己地里准备收割麦子的老李乐呵呵地说:“看样子今年产量要比去年还高。”

        李老汉的自信来自去年完工的农田水利配套工程,“田里的斗渠都打通了,能排能灌,啥时缺水啥时浇,方便得很!”作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县之一,2009年以来,洪洞县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的基础上,投入2.58亿元,对全县1000余公里农田末级渠系进行维修加固,并进行田间林、路网配套,覆盖全县43万亩水浇地。 

        如果说把水利工程比作人体的血管,直接通往田间地头的小农水工程就是“毛细血管”。和洪洞县田间地头“毛细血管”通畅的情况不同的是,以下的情况则更为普遍——中央的大幅投入把许多水库加固了,干渠修通了,但与之配套的小农水明显投入不足、带病运行,阻塞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骨干工程的综合效益打了折扣。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搞好田间配套,加强末级渠系建设,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

        今后,水利部将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规模,加大县级支农涉水资金整合力度,加强田间工程配套,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要搞好

        在江西樟树市大城镇邓龙村的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村民陈木生说:“现在农渠是整得漂亮,但过几年渠坏了,水还是难流进田里。”

        陈木生的担心并不多余。水来了大家抢,设施坏了没人修,小农水设施建、管、用分离的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现在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主要是税费改革前靠“三提五统”、“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搞起来的,农村“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投工投劳数量显著减少,小农水谁来建、谁来管的问题突出。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的性质、职能和管理体制,以及乡镇(或流域)水利站编制定额、经费和建设标准,指导各地以乡镇(或流域)水利机构建设为重点,搞好灌溉试验站、供水节水,以及农村排涝抗旱服务组织等基层农田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本报通讯员 李名生 本报记者 何 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