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2日 星期二

    怪病频出谁之过

    赵承渊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2日   12 版)

        蔓延欧洲的新型大肠杆菌、韩国孕妇感染未知病毒、超级耐药细菌……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医学昌明的21世纪,还会频繁出现这样或那样令人们束手无策的“怪病”?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医学吗?

        要弄清这些疑问,我们首先要来看看现行的医学带来过什么?为什么是这个医学而不是别的什么治疗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主流地位?它的困难和局限性在哪里,未来又会是怎样的?

        直到100多年以前,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还很少,理论方面充满了大量猜测和靠不住的经验,能做的极其有限。当时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仍然是感染性疾病——“黑死病”(鼠疫)、“白色瘟疫”(结核)、天花……一次传染病的流行往往会造成数以万计的死亡。

        然而,随着19世纪后半叶病原生物学的兴起,大量疾病的真正病因被找到。免疫学开始加速发展,疫苗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在微生物面前赤手空拳的历史。抗生素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研发,核磁、各种内窥镜、导管以及植入性设备的使用……医学的井喷式发展所带来的效益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曾长期困扰人类的致命传染病再也没有造成大规模死亡;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全世界人口呈现高速增长,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翻了一倍。正是现代医学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使它迅速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占据了主流地位。

        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人对现代医学寄予了过高期望。然而事实是:在现代医学晴朗光鲜的表象下处处布满了阴云。作为专业人员,相信大多数医生都很明白,医学所能做的,实在是太过有限。即便是曾经让全世界欢呼的抗生素,也在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选择和变异之下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在部分落后地区,疟疾等热带病仍然大行其道,传统的抗疟药物效果已经大不如前;结核病卷土重来,即使联用多种抗菌素治疗也往往无济于事。更多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目前尚无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对无处不在的癌症,尽管分子生物学每天都在诞生无数的研究文章,但临床治疗效果还是不能让人满意。

        因此,在这种认识水平快速提高而治疗水平尚未跟上、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的情形下,屡屡出现“怪病”冲击人们的视听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虽然能够认识它,却暂时拿它没有办法。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医学的发展方向有了错误,更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退回到过去的蒙昧时代。科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还是要靠科学自己去解决。

        那么,普通公众又该如何看待这些有关“怪病”的报道呢?首先,不必过度忧虑,更不必纠结于某些细节,并将其与自身对应,甚至整日担忧自己感染了诸如“阴性艾滋病”等尚未报告过的致命病毒。这样做除了给自身增添不必要的压力之外毫无可取之处。当然,如果确有不适,还是应当及时就医。其次,对于医学,请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在短期之内恐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也不宜对医学抱有过高的期待——在人均寿命大大超过历史的今天,许多健康问题是过去从未面对过的,解决它们还需要时间。最后,万一所谓的“怪病”出现在我们身边,也不要惊慌。这时我们所要做的仍然是相信科学。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科学,以及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现代医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过去如此,未来也将如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