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0日 星期日

    “石库门文化”走进维也纳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0日   08 版)

        初识上海艺术家李守白的作品,是今年6月28日至7月1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厅为其举办的“李守白艺术作品展”上。李守白取材于上海“石库门生活”的70幅重彩绘画、套色剪纸以及版画作品,使参观者为之一震。一幅幅画作,在无声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紧攥着每一个人的感观神经。

        一位曾在上海生活,童年记忆已经模糊的旅奥华人告诉我,看李守白的作品,唤醒了许多他儿时的回忆,每一幅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呈现的是一段回忆。这些大城市里的小故事,正是千姿百态的老上海“弄堂生活”的真实写照。看李守白的作品,使他感到特别亲切,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又闻到了老上海的生活气息。

        2004年访问上海的维也纳副市长路德维希说,他看到的上海是世界最现代化的大都市之一。他当时很难想象现代化之前上海平民的生活习俗。李守白的作品,丰富了他对上海的了解和认识。曾在奥地利总理府供职的伊丽莎白·楚克-迈尔霍费女士从不同角度端详着反映老上海女性生活的重彩画《花样年华》。她说,20世纪初欧洲盛行的青年艺术风格,曾受中国、日本等东方艺术的影响。李守白《花样年华》中的人物曲线,部分构图,与奥地利著名画家克里姆特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还说,她很喜欢《花样年华》这幅画,要攒钱将这幅画买下来。

        李守白不仅对这位奥地利友人充满耐心,更对需要帮助的群体充满爱心。他将价值超过1万欧元、正在展出的画作《阳光的日子》现场捐给了奥地利最大的慈善活动“将光明带给黑暗”组委会。画面表达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犹太孩子与上海孩子在街头玩耍的情景。奥中友协负责人卡明斯基教授说,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当欧洲国家对犹太人都避之不及的时候,是中国敞开了怀抱,仅上海就接受了三四千名从奥地利去的犹太人。遗憾的是有些奥地利媒体忘了这一点,少数媒体人热衷于对中国的“妖魔化宣传”,毒化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气氛。记得年前在中国举办国际人权会议时,欧盟不派人与会,另一方面却又批评中国人权状况。这种拒绝对话,却又横加指责的人权政策,是不能接受的。与之相反,李守白的展览,传递的是一种善意、一种友爱、一种增进相互理解与崇尚和平共存的努力。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需要的。

        李守白在石库门出生,在石库门长大。他对石库门的世俗风情、喜怒哀乐可谓了然于心。加上其扎实的工笔画功底和对色彩运用的独特技窍,经过几十年的艺术探索,早过“不惑”之年的李守白终于厚积薄发,实现了艺术创作上的突破,创立了特色鲜明的“李守白风格”。他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举办展览;他的作品被美国、意大利、荷兰、上海等地收藏,同时,他的剪纸艺术也获得了诸多荣誉。2004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德艺双馨、剪纸艺术大师”称号。2006年,他耗时6个月创作的17米剪纸长卷《上海童谣》荣获“杭州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2007年,他的作品荣获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最高奖“金剪刀奖”。2009年,他荣获上海海派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0年,他在上海的工作室还接待了胡锦涛主席。他的作品也成为馈赠国外领导人的礼品。

        (本报维也纳7月9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图为李守白在开幕式现场将展板上的画取下,捐赠给奥慈善机构。方祥生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