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注重博采众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新理论。
1.体现民族特色,从中华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任何理论只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增强其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亲和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开放的思想体系,总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华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认知基础。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就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成果。
2.弘扬优良学风,从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就存在一个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也就是学风问题。这一问题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党一直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然必须重视学风建设,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3.坚持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主体。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群众生动的实践中去发现、学习、总结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并使之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工作指导原则和落实措施,再反过来指导群众的实践,在群众中坚持下去。
紧贴时代脉搏,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广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洞察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律,并把新知识新实践转化为人们需要的文明成果。
1.着眼于反映时代精神,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正在于对时代的正确把握,在于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于不断从时代中吸收新的元素、补充新的养分。在当代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不竭源泉和根本动力。当前,特别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增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认真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2.着眼于回答时代课题,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对时代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线和脉络。当前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们既要深入研究人类共同面临的贫困增加、人口膨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能源短缺等问题,更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内生动力不足、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审视现实、诠释现实,回答当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为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3.着眼于引领时代潮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首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把理论武装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开辟新的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前进,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坚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通过沟通、对话、交流等方式,用一元化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不断夯实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的坚定信仰,得到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同。
1.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党员干部作为全社会的先进人群,在群众中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党员干部不仅自己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坚持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坚持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使理论满足大众需求、反映大众意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算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是真正意义的大众化。
2.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基础。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为组织者的引领作用,整合学习教育资源,形成学习教育合力,通过建立社区大学、农家书屋、举办各类讲座,为党员群众学习创造条件。要充分发挥作为推动者的促进作用,广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组建文化宣传队和文艺活动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要充分发挥实践者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企业、机关、学校、部队、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本地本部门科学发展的思想力量、实际能力和自觉行动。
3.发挥体制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把集中教育与经常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自觉性与组织的严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要形成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执笔:段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