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9日 星期六

    你还在拖吗?

    吕慎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09日   05 版)

        “总把事情拖到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去解决”,这种“拖延症”的瘟疫正在折磨着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学生直到考试前才熬夜背书、记者直到截稿前才通宵写作、律师直到快开庭才疯狂撰写辩护词、推销员直到下班前才匆忙给客户打电话、水电费直到收取滞纳金才去缴纳……类似情况大量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其实,人类的“拖延症”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中期就有英国学者指出:“我们一直在拖延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地盘踞在每个人心中。”

        为什么会患上“拖延症”?怎么克服拖延的毛病?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在其畅销书《拖延心理学》里回答了这些问题。“拖延症”的实质在于人们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而造成精神负担。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源于懒惰,但实际上,“拖延症”远比懒惰复杂。如果仅仅和“偷懒”一样,那“拖延症”理应是轻松的事,并不会噬咬我们的良心。但事实上,大部分曾拖延的人都表示,拖延过程其实是很不愉快的体验,不管自己在做什么,都会时时想起还没有完成的工作,甚至带来很深的焦虑。

        该书作者研究发现,拖延的根本原因“来自人们对完美的追求,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大于他们的表现。”在拖延的情况下,如果任务最终完成了,你可以获得比没有拖延更大的成就感。如果最终没有完成,你可以归咎于拖延来减轻自己的挫败感。“事实上,有些人宁愿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耻。对他们来说,责备自己的懒惰和不协作比把自己看成无能和无价值要容易忍受得多。”完美主义的拖延者往往不顾现实,对自己期待过高,这些高标准本来可以用以激发人们的动力,但最终却成了阻碍他们付出努力的苛刻要求。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似乎只有通过拖延才能体面地弥合。现代社会多数人都渴望金钱、权利、声誉、美貌和才华这些“成功要素”,当发现它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时,很多人都躲进了拖延的避风港。

        怎样才能不再拖延?在生活中,每个领域都拖延的人很少见,即便你的拖延已经蔓延到很多领域,但总有一些方面你是不拖延的。扩大你不拖延的领域,逐渐让拖延的领域变少,这是《拖延心理学》中给出的克服“拖延症”的秘笈之一。人们的活动一般有六类:家务、工作、学习、个人呵护、社交、财务。而每个大类又有很多具体内容,家务包括:洗碗、洗衣服、汽车保养、处理废弃品等;工作包括:准时上班、及时处理邮件、将新主意付诸实施等;个人呵护包括:减肥、戒烟、买新衣服、定期体检、理发美容等;社交包括:跟朋友定期联系、跟某人约会、策划一些集体娱乐活动、请求帮助或支持等。按照这种分类,可以整理出从不拖延和总在拖延的事情,比较一下它们的关键区别在哪里?仔细体会准时做完事情给你带来的愉悦和拖延给你带来的痛苦,用这种反差来激励自己。克服拖延的另一个秘笈是制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你可以把这些目标分解成更小的步骤。比如清扫房间,你可以在五分钟之内将房间里那些总想扔而一直没有扔的物品清理出来。接着再按制定好的步骤分步完成其他任务。在完成这些目标时,最大的障碍是坚守时间限制,你所设定的时间越短,越容易实施。当你在五分钟甚至一分钟之内完成后,你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利用这股冲劲,继续做下去。在完成阶段性的目标后给予自己一些小奖赏。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美)简·博克,莱诺拉·袁,蒋永强、陆正芳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