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8日 星期五

    相遇《星火燎原》

    作者:施雷(解放军)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8日 12版)

        2006年年初,我从总政调到解放军出版社任职,意外得知当年享誉全国的《星火燎原》有相当一大批征文稿件因种种原因未被刊用。这些稿件的作者不少是开国将军、甚至元帅,内容涉及我军建军、初创直到解放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岁月磨砺,弥足珍贵。我们决心将这批珍贵的稿件结集出版,为党史军史提供新的补充。正是在编辑出版《星火燎原》的这些年里,我和贺捷生大姐再次相遇了。

        贺大姐我早就见过。1983年,我调到总政治部工作时,贺大姐在总政干部部编研室当主任,我们经常在一个食堂吃饭。记得第一次见她,别人告诉我说这是贺老总的女儿时,我很惊奇:她简直太秀气、甚至有点太羸弱了,让人怎么也不可能将她和威猛传奇的贺老总联系在一起。然而,这羸弱正是艰难的革命岁月在她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在编辑全集过程中,我们为《星火燎原》配了大量图片。第14卷578页《为二、四方面军战友缝衣服》一文所配的合影中有贺龙、关向应、周士第、蹇先任等同志,其中一位女红军旁边有一个圆头大眼、稚气可爱的小孩。贺捷生大姐见了这张图片,惊喜地对我们说:“你们看,这个偎倚在妈妈身边的孩子就是我啊!”贺大姐曾谈起她跟随父母和红二方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1935年11月1日,当在湘西担任牵制国民党军主力的红二、六军团传来胜利捷报的时候,也传来了军团长贺龙女儿出生的喜讯,二、六军团的首长们兴奋之中,给这个在红军捷报声中诞生的婴儿起名“捷生”;19天后,即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了长征,而捷生,这个还没满月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在妈妈的背上,随着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贺捷生说:“我真有点生不逢时,他们说我是长征路上一个放不下的行李卷,别的枪呀背包呀都可以放下,而我永远都是要在父母怀里的。”当母亲虚弱得抱不动她时,她被父亲抱在怀里。有一次,由于父亲专注于指挥战斗,怀里的孩子掉了也没有察觉,幸亏后面的战士听到田里有哭声把她捡了回来。母亲背着她过雪山,千辛万苦终于翻过山时又听到了她的哭声,母亲激动得哭了:“毛毛!小毛毛还活着啊!雪山都没夺走你!”要知道,就是那次过雪山,母亲年仅15岁的小弟蹇先超就牺牲在了这冰冷的雪山上!长征路上,父母几次想把女儿送人,但先天不足、后天营养又极度缺乏的她总是在生病,父母总也不忍心丢下她。也许因为是红军的后代,天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她几度病得气若游丝,又几度重新睁开黑亮的眼睛。回忆起那段往事,贺大姐深情地说:“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长征那么艰苦仍把我带下来,这是需要勇气的。”

        过草地时,大人把野草嚼碎以后喂她,野草又苦又涩,她不肯吃,好不容易吃下去又吐出来,周围的红军叔叔伯伯就对她说:“小毛毛啊,你一定要吃,不吃怎么能活着走出草地,怎么接我们革命的班呢?”不知是听懂了叔叔伯伯的话还是实在太饿了,小捷生一口一口把苦涩的野草咽了下去。就这样,贺捷生作为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在父母的怀抱中走过了她的万里长征之路,但艰难的环境和极度的营养缺乏,使得她后来再也没有可能长得高大健壮。

        看上去弱不禁风的贺捷生,骨子里却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孤傲、坚强,一旦认准一个目标,百折不回。由于父亲的缘故,她在“文革”中受尽坎坷,在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才得以重新工作,回到北京。1991年,她调入军事科学院,先后任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部长,主持编撰了《中国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这段任职经历使她得以有机会系统地梳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历程,也让她对中国革命斗争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贺捷生身为元帅的女儿,又是我军为数不多的女将军,生活却非常俭朴,甚至可以说有一点拮据。然而她长期为老区捐款,还到处募集书籍,为孩子捐书、捐电脑,仅在湖南桑植贺龙中学一处,她就捐赠了价值16万元的图书、书架和电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经常就老区建设和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递交提案。她也总是关心着老家的亲戚,常常将积攒下来的衣物寄回湘西,有一次整理了两个纸箱的衣物,一箱是自己平时换季穿的衣服,另一箱是准备寄回老家的衣物,结果家里的小战士误将装着她自己衣物的纸箱寄回了老家。等到秋风乍起该换季的时候,大姐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全没了。

        这样一个对历史、对革命、对前辈、对乡亲都充满感情的大姐,对于我们《星火燎原》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和共鸣,是可以想见的。只要是我们的活动,她不管有多忙,身体多不适,都会义不容辞地前往。《星火燎原》全集面世时,我们在清华大学与《星火燎原》作者子女和清华国防生座谈,虽然知道她身体不好,但还是怀着一线希望邀请了她,而刚从医院打完点滴的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开会那天,她早早地到了会场,第一个带头发言,表达了对《星火燎原》的极大热情和支持。“50年前,我在北大读书,那时,我们也谈理想,也谈信仰,那时我们的中心话题是如何报效国家,如何尽快完成学业,然后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大祖国的事业中去。而50年后的今天再来谈信仰,我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下,信仰已经不是一句话、一个概念那么简单了,它似乎变得多元,变得更趋功利化,但也许正因此,我们今天的谈论才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在我看来,信仰不仅是理念和精神,更是人生的指南和人生最高的追求。不论社会如何发展,不论经济怎样繁荣,信仰仍然是必要的。如果放弃了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我们的社会就会走向沉沦和没落。要知道,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而缺失了信仰和理想的社会,即使它再光鲜,也只能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从大姐的话里,我们能感受到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啊!

        (作者为军旅作家,解放军出版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