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5日 星期二

    黑龙江膜下滴灌:

    一方田畴 两般光景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5日 04版)

        6月底,黑龙江安达市升平镇,烈日当空。一路之隔的两块玉米地,吸引一众记者围拢过去:那厢,玉米稀稀落落,低头耷脑,株高不足70厘米;这边却密密丛丛,叶子墨绿,玉米秆蹿到140多厘米。两厢比照,记者们惊呼连连。

        一方田畴何以生出两般光景?安达市政协主席刘春和为记者们揭开谜底:长势喜人的这块玉米地正是应用了“膜下滴灌技术”。

        蹲下细观,记者看到透明的地膜沿着田垄,将一垄垄玉米根部的泥土盖得严严实实;地膜内侧附着着细密的水珠,泥土比较湿润。刘春和说,膜下滴灌技术非但能节水保湿,而且能够保肥、灭草、除害。农民可以一劳永逸,省时,省工,省心。

        “我们用事实说话。不搞膜下滴灌的玉米地亩产一千一二百斤,而应用膜下滴灌的亩产能达到一千七八百斤。每亩地多打六七百斤。要按这块400多亩的地来计算,农民一年就能多赚20万元。”刘春和对记者说,“现在好多农民成天来这儿转悠,从当初的疑虑、好奇到现在的惊喜、服气,他们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相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大庆。

        境内无天然水系;年平均降水440毫米,蒸发1600毫米。与丰裕的石油资源形成强烈对比,大庆的水资源严重短缺。“十年九旱”,大庆市副市长田凤春对此深感无奈。他对记者说,2004年以前,大庆市粮食总产量在发生严重旱灾时不足30亿斤,即使在雨水调和年份也才达到40亿斤。

        必须从老天嘴里夺粮!大庆为此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坐水保苗、苗期漫灌,到90年代后期的管输工程……效果均不理想。

        “在抗旱中,喷灌设施浇灌矮棵庄稼的优势明显,然而对玉米等高棵作物,则存在难移动、难施展的局限性。”田凤春说。基于此,2007年,大庆开始将视线投向以玉米为主的膜下滴灌工程。截至目前,大庆全市已累计推广玉米膜下滴灌256万亩,计划到2012年建成玉米膜下滴灌400万亩。

        坚定的信心,来自膜下滴灌工程取得的实效。事实上,膜下滴灌技术已然成了大庆抗旱保粮的“撒手锏”——

        “实践证明,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实现了一亩土地两亩产能。”田凤春介绍,“通过膜下滴灌、旱田喷灌、水田提档升级等举措,2008年和2009年大庆市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67.3亿斤和78.8亿斤,2010年突破100亿斤。用不足全省6%的耕地,产出全省10%的粮食。”

        农民最重实惠。膜下滴灌技术能不能让农民心悦诚服地接受?关键要看收益。田凤春给记者细细地算了一笔账:玉米膜下滴灌设备每亩年成本142元,地膜70元,加上种肥等其他投入,亩均总投入666元。而膜下滴灌玉米亩均产量2000斤,按目前市场收购价1.05元/斤计算,亩收入2100元,扣除投入成本,亩纯收入1400元,与常规玉米亩纯收入408元相比,增收近千元。若按现有256万亩玉米膜下滴灌计算,可增加农民收入28亿元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也被大大地节约下来。据介绍,玉米膜下滴灌用水量是喷灌的1/2,漫灌的1/7。种植一亩玉米,如采取粗放灌溉方式,年用水200立方米左右,滴灌玉米只需30立方米。节水成效显而易见。

        安达和大庆的膜下滴灌工程,只是黑龙江省推广节水灌溉和加强水利建设的缩影。记者看到,建设以西部旱区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和大型喷灌工程为重点的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已被列入黑龙江省水利厅2011年重点水利工作部署。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全面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规划投资1500亿元,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等‘十大工程’,构建粮食安全水利保障体系、水资源配置与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切实提高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等‘四个能力’,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等‘六个安全’。”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介绍说。

        本报记者 贾宇 何 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