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5日 星期二

    你喜欢什么样的毕业典礼?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5日 06版)
    复旦大学举行二○一一届本专科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编者按 又到一年毕业时。本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学子以及50多名已毕业的社会人士。八成未能参加毕业典礼的受访者坚持认为,没有遗憾;四成曾参加过毕业典礼的受访者也表示,对于毕业典礼最怀念的单元就是拍照,其他过场式的程序没有太大纪念价值。

        那么怎样的毕业礼才是理想的毕业礼,并且能成为人生道路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呢?

        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生谢鹏在送走宿舍室友后,拿出相机准备将曾经走过的林荫小道拍摄下来。当记者询问他是否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时,他诧异地反问:“学校有毕业典礼?我怎么不知道?”

        毕业典礼是对学业生涯的回忆展现,是学校与毕业生情感的维系,高校理应将典礼当做一种“社会礼”、“责任礼”、“成人礼”来善待,把毕业典礼做出丰富的人文味来。目前,像谢鹏这样没有参加毕业典礼、甚至根本不知道学校曾举办毕业典礼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高校毕业典礼的现状如何?记者日前采访了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广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学子以及50多名已毕业的社会人士,试图从他们身上寻找答案。

        参加毕业典礼的权利被谁取消了?

        毕业典礼是大学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毕业生选择怎样的未来,毕业典礼都将成为其人生的分水岭。本应充满人情味的毕业典礼发生了变化,是“谁”拆了毕业典礼的支架呢?

        浙江某大学一位毕业班班主任告诉记者:“其实学校挺重视毕业典礼的筹办工作,但是领导、毕业生代表轮番发言的模式化过程让现场气氛很尴尬。”

        该班主任认为,校区的分散也是毕业典礼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毕业典礼被安排在A校区举行,B校区的毕业生大清早便要赶公交前往参加,有的高校甚至还有两个以上的校区。”

        中国农业大学大二学生陈华今年6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毕业典礼,他认为毕业典礼是对高校校长人格魅力的考验。“校长是典礼的灵魂,如果高校校长发言枯燥,毕业典礼肯定相应减分。”陈华说。

        陈华的感受不错,但目前国内高校仍有众多毕业生被拒绝在毕业典礼之外。其实,本文中提到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也举行了毕业典礼。据报道:“6月24日下午4时,我校2011届毕业典礼在湘湖校区科阶01报告厅隆重举行……本专科毕业生、在校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典礼。”浏览众多高校关于毕业典礼的新闻,导语中频频出现诸如“××名毕业生代表参加典礼”一类的语句。与谢鹏一样,湖南某高校毕业生刘帅也不是代表,刘帅告诉记者,自己曾要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但是他们告诉我因为场地限制,参加典礼的毕业生人数饱和了”。

        湖南科技大学学生管理科科长曾练武曾参加数场该校的毕业典礼,他说:“每年的毕业季基本上与签约季重叠,毕业典礼举办期间众多毕业生奔波在五湖四海,虽然学校要求毕业生们参加,但总有许多毕业生因为各方面原因不能如期赶回。”曾练武的话反映出另一种现状: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因客观原因与毕业典礼擦肩,另一方面,又有不少毕业生没兴趣参加毕业典礼,这都是毕业典礼失去意义的关键所在。

        毕业典礼可有可无吗?

        记者对一种普遍存在于已毕业大学生群体中的现象甚为诧异,八成未能参加毕业典礼的受访者坚持认为,没有参加“毕业生代表大会”不是一种遗憾,四成曾参加过毕业典礼的受访者也表示,对于毕业典礼最怀念的单元就是拍照,其他过场式的程序没有太大纪念价值。

        孟郊燕,2009年毕业于山西某高校。该校每年都会选择各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而其他毕业生则收不到关于毕业典礼的任何通知。当记者询问会不会遗憾没有参与毕业典礼时,她肯定地回答:“不会。”

        孟郊燕说:“师生情、同窗情,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我的回忆,我没法不爱我的母校,但学校管理、观念上的错失往往又刺痛着我的内心。”她希望学校能够人性化,“毕竟毕业典礼是大学生活的落幕,也是走向社会的起点,这里有成败的总结和对前途的展望,应该是埋藏在我们内心永远的灯塔”。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曾火爆一时,毕业于该校、现在浙江某大学任教的一位姓杨的青年教师分析,华中科大的毕业典礼虽然也是走“流水式”的作业路线,但每个单元都具有不同的功能。校长发言充满活力,这也正代表着年轻的华中科大应该具备的创新精神。他认为,每所高校的毕业典礼应该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学校“本土风味”的毕业仪式,这样才更容易增强毕业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就算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后,这场毕业典礼依旧会是我记忆中十分清晰的一部分,因为它让我更加热爱我的母校。”他说。

        如何让毕业典礼真正成为高校与毕业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如何让毕业典礼点燃毕业生内心永远的灯塔,这已成为社会对众多高校提出的一道考题。

        发挥毕业典礼应有的作用

        虽然毕业典礼在许多学生中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形式,但大部分受访毕业生表示希望参加一场有厚度的、有内容的毕业典礼。重庆大学毕业生陆垚说:“母校就是自己埋怨一万遍也不容许别人骂一遍的地方,我们希望和学校有一个情感互动的平台,跟老师们一起回忆四年的大学生活。”

        如何使毕业典礼成为真正意义上育人传教、忆苦思甜的载体,而不是颁发多少张学位证的空壳?高校摆正对待毕业典礼的态度、重视最本真的情感和人文给养、建立家园式的互动、提高毕业生的参与积极度是还原毕业典礼本色的重要途径。

        北方民族大学在2010年对本科生毕业典礼进行了相应探索,各学院分别举行毕业典礼,校领导出席并为每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今年又增加了面向国旗宣誓环节。这种尊重每一个毕业生代表自己参加毕业典礼的权利的做法值得称赞。

        西南财经大学今年的毕业典礼别出心裁,在互动上做足了文章。校长赵徳武连续三天坚持站立在学校体育馆里,为5917名学生授学位的事迹在网络上火热异常。虽然也有人持否定态度,但西南财大的学生多数是为赵德武鼓掌欢呼。该校毕业生贺武说:“有人批判这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苦在校长身上,甜在学生心里。每一个毕业生与校长进行交换的不止是眼神、笑脸,还有心心相牵的那一份感动。”

        《求学考研》杂志编辑部主任、从牛津大学留学回国的刘子岸对中西方毕业典礼异同有着独特见解。他告诉记者,众多西方高校包括牛津大学,都十分重视父母能否陪同子女参加毕业典礼,在他们看来,父母也必须是毕业典礼的一部分。刘子岸表示,这只是其传统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传统内容构成了西方高校毕业典礼独特的文化色彩。国内高校的报告式毕业典礼除了要在“参与权利”上做文章外,更应该充分尊重、善待每一个毕业的孩子,发挥毕业典礼应有的作用,让他们学会如何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爱心、有情感回归力的社会人。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 留 

        本栏目图片均由CFP提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