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福人人人福多,顺心事事事心顺”。七一前夕,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居民郭东辉将这副对联赠送给区委、区政府,感谢创先争优给社区居民带来的和谐与幸福。
“民生是检验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试金石,只有一心为民,创先争优活动才能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共鸣。”沈河区委书记庞洪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沈河区区委、区政府紧扣民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先后投入5亿多元,实施了359个惠民项目,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爱戴和拥护。
六次落泪与一片赞扬:创先争优要引发共鸣必须紧扣民生
记者在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采访时,社区居民讲述了年逾八旬的马志香奶奶六次落泪的故事。两年前,马奶奶既要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伴,又要拉扯年幼的孙子,生活非常艰难。恰好此时社区成立了“废旧物品回收银行”,居民们将家里的闲置旧物捐赠给社区,变卖收入再转赠给困难家庭。马奶奶成了重点关照对象,仅孙子上学就得到六次捐赠,每次老人都感动得流泪。今年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日前,老人特意来到社区,联合其他长期受助居民,将1000元现金和一批文化用品捐赠给了汶川民族小学。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听说此事后深受感动,当即建议将“废旧物品回收银行”改为“爱心银行”。
发生在马奶奶家的故事,是沈河区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一个缩影。沈河区委、区政府紧扣民生、心系百姓的故事数不胜数。仅老旧小区改造就投入2亿多元,受益群众达27万之众;42名区级领导干部建立街道社区联系点,组织108个机关党支部与社区结成对子,并组织312名区管干部与“四老一户”结成帮扶对子,为3000多名党员干部确立了长期联系包扶对象。
一系列爱民、惠民、利民之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无比信赖。记者采访时,所到之处一片赞扬之声。在大西街道杏林社区药王庙路30-4号楼,记者敲开1单元1楼2号居民韩彩霞的门,她对“楼洞党员”李秀琴赞不绝口:“我孩子学习不好,她一来就给孩子辅导,孩子对她比对我还亲。”
在沈河区,像回民社区这样的党组织、像李秀琴这样的好党员比比皆是。
八景颂福与三千赠品:创先争优要提升内涵必须着眼发展
大南街道多福社区有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多福八景”:多福门、迎福墙、聚福亭、祈福石、千福榜……更令人称道的是,多福社区还创建了一个福文化博物馆,三千余件藏品都是社区居民捐赠的。伴随着“福文化”建设,多福社区的文化品位大幅提升,多福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用居民的话说,这里是“抬头见福、伸手摸福、脚下踩福、心中有福”。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高洪波称赞多福社区是“福气逼人诗意社区”。
多福社区何以有这般景致,多福人何以有如此激情?记者采访时深刻感悟到,这与沈河区委、区政府“着眼需求建立机制,着眼发展提升内涵”的鲜明工作思路紧密相关。他们站在全局和未来发展的高度,千方百计调动并发挥各方力量,构筑并实施了以“创先争优促和谐”为着力点的七大系统:
社区保障系统——以公共保障为主体,以社会救助和群众自助为补充,积极发展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化救助格局;社区服务系统——重点构建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新模式,完善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社区安全系统——推进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打造“老百姓身边派出所”;社区环境系统——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突出绿化美化,培育并发展环保志愿者队伍;社区人文系统——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建立科教、文体进社区机制,打造学习型家庭、楼院和社区,构建10分钟都市文化娱乐圈;社区自治系统——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自治运行新机制;社区管理系统——构建起管理属地化、功能集约化、职责网格化、手段信息化的新型社区管理系统。
“一根针穿起千条线”,贯穿“七大系统”的这根针就是保障民生,沈河各社区围绕这根“针”,以“社区评星晋级”、“525和谐社区日”和“说出你的故事”等载体的各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区108个社区已有89个“摘星晋级”;组织各类歌会、诗会、庙会等文化活动300余场次,参与者达20多万人;围绕“说出你的故事”活动,全区2400余名选手登上擂台,以不同的视角、方式和感受,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讴歌创先争优活动的累累硕果……
十个支部与三千居民:创先争优要永葆活力必须不断创新
沈河区创先争优活动之所以得到居民的高度认可,既在于他们将区委确定的“致力民生、崇尚务实”的执政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在于他们将抓民需就是抓民心的工作思路付诸实践,更在于他们将“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做、民困我帮”的基本原则融入到不断创新之中。
在管理创新上,沈河区完善了区域化党建格局,确立了街道社区“党建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功能定位,把支部建在楼院,把小组设在单元,推进基层党建向基层贴近,向群众靠近;建立了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地区单位双向互动新机制,共同救助困难群众、帮助流动党员、扶持下岗党员;探索建立了党员“进社区双向联动、进支部双向管理、进楼院双向监督、进责任区双向服务”的“四进四建”新机制,从而使区域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创先争优中形成强大合力;建立了区级领导包街道、职能单位包社区、机关支部包楼院的链式服务推进体系。
在内容创新上,大南街道红巾社区推出了“党委抓支部、支部聚群众、群众搞自治”的社区民主自治新模式,既有以英模人物命名的“亢秉铨劳模党支部”,还有年轻党员组建的“80后党支部”……全社区535名党员组成的10多个“特设党支部”,扫街护院、修车擦鞋、照顾孤老,像保姆一样贴身贴心服务群众。“特设党支部”像磁石一样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3000多名普通群众自愿加入其中。除此而外,社区还组建了18个志愿者协会,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已的家园自己管”活动,在10个党员责任区、28个责任岗上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居民自豪地告诉记者,社区已连续四年创造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群众上访“三个零”的纪录,一辆自行车都没丢过!
记者采访时,沈河区委组织部部长骆颖告诉记者:在沈河区,有两首歌传唱最广,一是由社区居民创作的《和谐社区之歌》,二是响彻大江南北的《天路》。《和谐社区之歌》最后一句是“和谐之歌传四方”,《天路》最后一句是“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居民们为什么偏爱这两首歌?因为他们对“和谐、幸福”感同身受,比一般人理解得更深刻。
本报记者 毕玉才 通讯员 王均 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