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4日 星期一

    中和:一以贯之的道统

    ——程静宇著《中国传统中和思想》述评

    余敦康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04日   15 版)

        这本书对传统的中和思想的专题研究,大致是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展开的。横向方面分别从哲学、天人、中医、伦理、政治、美学、民族、宗教、学术思想九个方面进行探讨,而纵向方面,则是以先秦、汉、唐、宋、明、清、近代的历史人物为重点,来说明中和思想。由此表明中和思想不仅体现在各个知识领域,而且是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道统。通过这种全面的研究,作者怀着充分的自信,明确指出,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贯彻始终,其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它的核心思想、价值理念、精神实质、主要特征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自五四以来,曾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争论不休,迄无定论。有的立足于批判,认为是封建礼教,专制王权,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有的立足于继承,认为是天人合一,人文主义,忧患意识,乐感文化。这些不同的看法全都以偏概全,失之于片面,比如中国的专制王权确实长期存在,但专制王权只是属于治统而非道统,治统应该接受道统的制约。再比如天人合一、人文主义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但是过于抽象,暧昧不清,不能用来概括整个中国文化,至于忧患意识、乐感文化,这两个词矛盾冲突,更是谈不上概括了。在这些众多的看法中,比较起来,我觉得,唯有程静宇的看法最为贴切合理,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赞同。因为这种概括不仅符合历史的实际,而且可以提升为一种文化的自觉,转化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规划现在,创造未来。

        作者首先从哲学上论证中和的思想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即它是对立面统一与平衡,事物多样性统一与融合,也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源泉。中和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上古尧、舜时代,人们就十分重视运用中道原则精神。相传尧让位给舜时,就提出“允执厥中”,要求舜在处理政务时,要牢记执行中道原则;后来舜让位给禹时,也同样要禹执行中道原则。到了春秋末年,孔子及其孙子思,继续发扬中道思想。子思写出专著《中庸》一书,将中道思想提到宇宙观的高度。《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就是推广、实行、达到,“致中和”就是推行或实现中和之道,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求得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实现协调发展。中和也叫做太和。《周易》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关于中与和的关系,作者指出,中是体,是和的前提,和是中的结果,是用,中与和可以说是体用关系或因果关系。有体必有用,有因必有果,为了实现和谐的目标,必须坚持中道的原则,只有中,才有和,不中则不和,可以说,历代社会的治乱兴废,均逃不出执政者的得中与失中的因果规律。根据这种为大量的历史事实所证明的因果规律,作者对中国古代王朝的治乱兴衰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就其成功的方面而言,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清代的康乾之治时期的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多从政治、经济、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按照中道原则精神,以宽缓政策调节社会中贫富、贵贱之间的等级差距,使之保持在社会生活中的相对平衡,从而维系了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和发展。当然,失败的教训也不少,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经历过多次的动乱与危机,偏离了历史的天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社会自身机体内部,似乎有一个自动调控机制,每当社会危机出现动乱之后,都是由它自身调控、整合,逐渐慢慢地又重新回复到平衡稳定状态。而且每一次新的平衡的实现,其内部机体变得更加健壮,更加充满活力。而这个调节机制就是中和。

        为了强调中国文化中的自我调控作用,作者特别引用了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的一段话来说明。李约瑟在其《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一书的结论中说:“无疑问的事实是中国社会有一种自发的内部安定作用,而欧洲社会有一种在其内部装置了不安定的特征。中国文化之善能自我调节,甚似一种有生命的机体,随环境的变化而能维系均衡,并与一温度平衡器相类似。主宰控制学的概念,实可以应用此种迭遇风霜而不凋谢的文明”。这大概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使中国社会内部在各种事情的处理上,少偏激,不走极端,而是善于调节适中,平衡有序,使我们的民族之花,迭遇风霜而永不凋谢。纵观人类文明史,世界几大文明古国都先后衰落了,唯独我们中国,经历了五千年跌宕起伏,却始终雄踞于世界的东方,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中和思想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活水源头。

        由于中国文化受得中与失中的因果规律的支配,十分重视对治乱兴衰的研究,以史为鉴,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变易革新思想,而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熔铸新的理论形态。在学术思想的发展上,按照中和的原则,体现了一种兼容并包、会通整合的精神,一方面对内,容纳了本土文化的道、墨、阴阳、名、法等诸多学派中的优秀思想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其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有选择地加以吸收,使我国文化实际上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同时融合了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成为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内涵十分丰富。

        由此可见,中和精神是深深地扎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这是就历史的情况而言的。就当代的社会而言,中和精神仍然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关于这种现实意义,作者指出,可以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及其致中和的方法与措施,同时中和之道也是当今化解国与国之间矛盾冲突,促进国际合作与世界和平的有效方法,因此,传统的中和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正可以在当今改革开放年代大放异彩。

        本书洋洋五十万言,论述全面,思想深刻,是一部研究中和专题的力作。在自序中,作者语重心长地说:“笔者企盼在当今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运用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反对极端偏激,凡事以公正协商的原则来处理,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美好的生存空间”。这种对既往沉痛经历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是十分感人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