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模范红一连”荣誉称号的广州军区警卫营一连,前身是“支部建在连上”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色警卫团第一连。在80年光辉历程中,连队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平型关、孟良崮等290多次战役战斗,战功赫赫;新的历史时期,该连用党史军史连史培育官兵,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今年2月,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三枪”激发“英雄气”
年年岁岁,分到“模范红一连”的新战士,下连上的第一堂红色传统课设在连史室,讲连队珍藏的3支“英雄枪”。
这是3支充满传奇的枪:第一支,是连队参加平型关战役缴获日军的“三八大盖”;第二支,是连队参加天津战役时,从国民党警备司令陈长捷手中缴获的佩枪——一把比利时造的猎枪;第三支,是刺杀训练用的木头枪。1964年,叶剑英元帅来连队视察,当时连队的副指导员岳新年和叶帅的卫士长比试“拼刺刀”,用这支枪,挑倒了叶帅卫士长。
在读懂连队“红色历史”后,一茬茬年轻官兵,都会从心底激发“英雄气”:要为红军连队添上新的一笔。
1999年,广州军区仪仗队在警卫营组建,“模范红一连”战士范延武担任仪仗队排头兵。小范为精准掌握操枪动作,每天反复练习数百次“拍握枪托”。由于训练时间长,用力过猛,枪托被拍断,他的手腕也被拍成骨裂。医生给他打上石膏,叮嘱好好休养。当听说有外军代表团来军区访问,需要检阅仪仗队时,小范自己拆了石膏,跑回仪仗队,和战友们一道圆满完成了迎外任务。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刻苦训练时,范延武激动地说:“我叫范延武,延武延武,就是要延续红军尚武的传统!”
“红色传统”,就是这样无声流淌在“模范红一连”全体官兵血脉里。建连80年,“模范红一连”走出6位共和国将军;近3年来,连队有8人考上军校,17人考上士官学校,57人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向其他部队输送45名骨干,被誉为“班长学院”。
“堡垒”不丢“传家宝”
党支部,是这支红军连队的坚强核心、“红色堡垒”。
1930年10月。巍巍井冈山上一座古庙前,燃起熊熊篝火。
几天前,当时任中央苏区政府主席的毛泽东亲自指派警卫排长龙开富,到井冈山组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色警卫团第一连”。临行前,毛泽东送给他一本古田会议决议和两句话:“带好连队,一靠党支部,二靠干部、骨干。”从此,“模范红一连”成为我军“支部建在连上”早期连队之一;这两句话,也成为“模范红一连”的“传家宝”。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人员如何变动,连队紧紧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不放,锻造主心骨,当好排头兵,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新的历史时期,“模范红一连”流传着一则“空碗筷”的故事。连队第48任指导员张金华,参军12年,从未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每年除夕夜,父母、妻子都要按照家乡习俗,给他摆一副空碗筷。那一年,父母妻儿到连队探亲。除夕夜,张金华又主动替战士站岗去了。在连队临时来队家属房丰盛的年夜饭桌上,那副熟悉的“空碗筷”第13次摆出。
“连队能进步,关键在支部;支部行不行,就看前两名。”2009年底,连队担负埋设国防光缆任务,电缆要穿过一条50米宽的小河,水深没顶。按照施工要求,要在河底挖出1.2米的深沟。12月的广州寒风飕飕。没有水下作业机具,时间又紧,怎么办?时任指导员刘伯浩二话不说甩掉衣服,拎起水桶扎入河底,挖起第一桶泥沙。有指导员带头,大家都比着当起“潜水艇”,在水中连续奋战12小时,在河底挖成一条电缆沟,受到上级领导表扬。
今年2月份,“模范红一连”又因出色完成亚运安保任务,被军区记集体一等功。
“心田”刻上“定盘星”
连队驻守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大都市广州,营区外酒楼林立,各种娱乐场所比比皆是。“酒绿灯红”,考验着“80后”、“90后”官兵。
“模范红一连”始终用“红色思想”教育青年官兵,在新生代军人心田,刻上永远跟党走的“定盘星”。
“八个红”,是“模范红一连”常年坚持的系列活动。所谓“八个红”,就是“宣讲红色故事、背诵红色诗词、领悟红色格言、阅读红色书籍、歌唱红色歌曲、欣赏红色影视、参观红色景点、建设红色网站”。在连队网络室,“忠诚卫士红色网站”宣传主页精彩纷呈,“主题教育之窗”、“忠诚卫士论坛”、“给力墙”等引人注目。不管是放长假、双休日,还是上岗前、下哨后,课室、图书室、网络室和战士宿舍,随处可见官兵学习、谈论、背记理论的身影。
“红色思想”宛如火炬,让官兵在无形中坚定了政治信仰。近3年来,连队有26人被上级评为“学习标兵”,33人因理论学习好、素质提高快、进步幅度大立功受奖。
(本报特约记者 李华敏 本报通讯员 曹 磊 严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