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1日 星期五

    从大学生到村支书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01日   16 版)
    马宁(右)与村民一起研究蔬菜种植。任爽 摄

        ■早上6点多。马宁准时出门。

        ■作为吉林省首批125名选调生之一,马宁是唯一继续留任在当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

        ■这位25岁的村支书,与村里人沟通,总是用“三哥”、“二姐”、“老叔”之类的称呼。

        ■田间地头,吉林省通榆县边昭镇西战村的村民们用“小马、老弟、这孩子”称呼他。

        ■才两年多时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宁,怎样完成了的转换——

        A 决心:多给农民几粒致富的种子

        “我觉得人不应该没有目标……作为一名下村大学生,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一个月的工作时间过去了,该反思了,该考虑了。”

        ——摘自马宁日记

        2008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马宁如愿考取了吉林省首批选调生,被派往通榆县边昭镇西战村。金秋九月,马宁看到的却是大片不长庄稼的盐碱地、连片的黄泥房和葵花秆夹的院墙。840公顷耕地,80%是盐碱地;全村5个社462户村民、1264口人,90%种地靠贷款,70%有旧账——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不仅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马宁备感荒凉,而且激发了他“大干一场”的斗志。

        “朴实、勤快、不矫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时任村书记沈辉对马宁的印象越来越好。当上了村书记助理的马宁,骑着老沈送的旧摩托挨家串户地寻长问短,镇里村里来回跑工作。

        不久,马宁琢磨出了门道:“这里只种葵花和少量的玉米、绿豆,种植结构过于单一,不仅影响土地质量,而且是导致西战村贫困的重要原因。”马宁带着干部和村民分批参观兄弟村的庭院经济、辣椒园区等高效农业项目,随后,全力扶持有种植意愿的村民。

        西战村西战社的唐文生发展庭院经济,马宁给予他从建棚、喷灌设备到瓜苗育种的全程指导,很快就见了效益。唐文生的爱人陈亚娟笑着说:“柿子、芹菜、香瓜都种了两年了,我们一家的费用全出来了。”

        如今,西战村新盖蔬菜大棚21座,种植辣椒、西瓜、甜玉米等作物200余公顷。

        为了让没种庄稼的盐碱地也出现生机,马宁查找资料、咨询专家,并将家乡河北巨鹿的一种适合在盐碱地种植的枸杞带到西战村。2009年秋天,马宁移栽到村支部前0.6公顷空地上的枸杞当年结果,套种的西瓜卖了2000多元。

        成功给了马宁信心,他计划在村里推广40公顷枸杞种植项目,等上级部门一批准,就开始施行。

        B 改变:让科技成为农民致富新帮手

        “在村里放了远程教学的科技培训,可能是宣传不到位,人数不是很多……农民确实需要科学知识啊!太需要了。”“天气很冷,观看的群众非常少,但只要有一名群众看,我都继续下去。”

        ——摘自马宁日记

        刚到西战村,马宁就开始为村民放映远程科技片。农民不爱看,他就把技术员找来现场讲,由于只有技术没有实践,农民的学习劲头始终不高。马宁急了,把开通镇和平村香瓜种植大户赵喜龙请到村委会,这场农民与农民的交流一下子激发了大伙的学习热情,村里的科普学习由此红火起来了。

        西战村东战社的唐文斌搞小尾寒羊养殖。为提高产羔量和缩短出栏时间,马宁不仅为他在远程教育系统中查找相关技术知识,而且还特意为他购买了光盘和书籍。“小马还帮助咱们联系销路。这100多只羊,已经联系好了买家,能收益1万多块。”唐文斌说。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马宁不仅出门跑销路,而且还带头组建西战村葵花种植合作社,一个合作社就可以完成全村60%—70%的葵花销售工作,成员实现年增收8000元。如今,西战村已经有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马宁说:“等走上产品深加工的大道,农民还能更富裕。” 

        两年的任职期间里,马宁这个一度被村民怀疑“走秀”的毛头小伙,让农民笑在嘴边儿、甜到心里。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800元提高到2010年的4950元。

        2010年1月,在西战村党员大会上,马宁以全票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吉林省白城地区最年轻的村书记。半年后,在西战村村主任换届选举中,马宁又以绝对优势当选村主任。

        C 作为:用好制度作农村发展的保障

        “今年是西战村发展最重要的一年,我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西战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马宁日记

        上任后,马宁依旧每天挤公车上下班,赶不上末班车就自费打车回家。村干部开会连烟都没买过一盒。可这位“抠门”书记制定的第一个制度就是《关于帮扶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若干意见》,决定为村里贫困家庭、单亲子女负担交通费和一半的食宿费,帮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考上本科的一次性奖励1500元。

        东战社六年级小学生侯志是这项制度的首位受益者。幼年丧父的侯志,与患病的母亲相依为命。侯志妈妈说:“以前5公里的村路,孩子一个人骑自行车上下学。多亏了马书记,孩子住校学习了。”马宁说,村里为数不多的资金要花在刀刃上,该省的一分不多花,该花的一分也不能省。

        新制度建立了,不合理的旧制度也要改。以前,西战村打井一直采用“抓阄”的土办法,有的地方被打成了筛子,有的地方好几户人家没有一眼井。上任后,马宁决定把井打在最需要的地方,全村47眼新井按面积均匀分布,并明确规定水井所有权归村里,使用权归个人,抗旱时合作共享。

        西战社59岁的战红臣家里有两口井,一口13米的浅井已经废弃,一口106米的深井每天都在使用。战大叔说:“浅井是自己找人打的,没钱打得太深,碱性大,根本不能灌溉;深井是去年打井时分的,碱性小,大棚的灌溉全靠它!”灌溉有了着落,战家的蔬菜大棚每年纯增收都在三五千元。

        2010年10月,吉林省首批125名选调生两年服务期满。已被边昭镇政府录用为公务员的马宁,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留在西战村。去年12月,他还娶了当地的姑娘,扎根在这里。

        马宁和西战村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报记者 曾 毅  特约记者 任 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