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8日 星期二

    “他们有足够理由获得世人尊敬”

    ——中共中央编译局事迹报道《一群人 一辈子 一件事》继续引发热议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8日 13版)

        一篇倾注心血的报道,一个可歌可泣的群体,两天来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6月26日,本报头版头条以《一群人 一辈子 一件事》为题,报道了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团队的事迹。截至6月27日晚,众多网站转载,读者来信来电更加热烈。很多并非马列理论研究领域的读者纷纷表示,编译团队传播真理、坚守信念的精神是成就事业的法宝,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弘扬。

        人民网、求是理论网、中国新闻网、搜狐网、中国文明网、华龙网、中国江苏网、东南网、龙虎网……在众多网站主页上,这篇报道的点击量不断攀升。

        报道发表后短短数小时内,光明网上就有众多网友留下感言。“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中央编译局翻译家们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理想和实践的典型代表。”邯郸网友戴渝龙表示。“《一群人 一辈子 一件事》是对中央编译局优秀翻译家群体的礼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执著信念”,四川网友罗智刚说。“他们是一群坚守在人类探索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在充满各种诱惑的今天宁愿坐冷板凳,实在令人钦佩不已”……来自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网友们纷纷留言。

        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们,也对编译团队的精神感佩至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景天魁研究员高度肯定了本报选取的这个题材:“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光明日报把中央编译局优秀翻译家群体的事迹报道出来,非常有意义。这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是一个难得的感人典型。”他表示,多少年来,自己只知道中央编译局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准确性、可信性,但并不知道这些著作是怎样翻译出来的。看了这篇报道,才知道中央编译局的翻译家群体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这批优秀的翻译家群体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我国学术界的宝贵财富,在今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们特别要学习他们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学习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顺洪所长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可风副校长热情洋溢地感叹:“我要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他回忆起自己还是青年工人时,第一次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译著,“那时我觉得马克思的文字美极了,每次读来,都感到热血沸腾,这既得益于马克思本人的理论的力量和文采,也得益于翻译家们再创造的神来之笔!读了这篇报道,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央编译局优秀翻译家群体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一辈子做好事的无名英雄!”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张博颖所长也表示,“光明日报的这篇报道,展示了这个翻译家群体高度的责任感,他们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忠诚,倾注在兢兢业业、忘我勤奋、科学严谨的日常工作中,把外人看来枯燥的文字翻译工作,演绎成书写无悔青春的乐曲。”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学者王露璐盛赞报道是“好题,好文”。“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珍惜几代翻译家们用毕生心血为我们提供的最为系统、完整和准确的文本成果,潜心研究,当是我们向他们表达敬意的最好方式。”

        翻译家们的感人事迹也在高校学子中间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们聚集在报栏前阅读报道,并纷纷交流感受。

        “他们为共和国的大厦铆上了关键的螺丝钉。他们的事业不会终结,他们的精神永不磨灭。我们也应该做点什么,把对他们的崇敬珍存。”文学院研一学生邓沫南说。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大四学生刘阳深有同感:“历史让我们铭记这些不辱使命的英雄,未来我们当继承先辈传统,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化学学院研究生张新系统研读过不少马列著作,曾不止一次地折服于译者的精妙手笔。他表示,看过这篇报道,更加为编译者们的高妙水平、高尚精神所折服。

        “他们是和煦的暖风,助星星之火兴旺燎原;他们是奔腾的江水,送扬帆大船激流远航……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我们应该牢记他们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教育学部研一学生龙正渝用一串诗意的排比,抒发着自己对编译家们的景仰。

        在长沙岳麓山下,湖南大学的学子们也被这篇报道深深吸引了。

        湖南大学本科毕业生尹一凡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她说:“有信仰的坚持是件快乐的事情,中央编译局翻译家群体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事迹对我启发很大。对我们这些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去城市还是去农村、去西部还是去东部,哪里都需要人才,哪里都可以奉献。关键是要对事业充满感情、充满激情。”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一学生易平认为,中央编译局翻译家群体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坚忍,更需要激情。年轻学子要以他们的精神鞭策自己,以他们无私的理想信念激励自己。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本科生郑威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家群体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道大门。他们工作条件艰苦,但是工作却细致而认真,“他们有足够理由获得世人尊敬!”

        (本报记者 王斯敏 薄洁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