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4日 星期五

    献礼季,中国作家的行与思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24日   01 版)

        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这些日子,无疑也是文艺界一个火红的献礼季:银幕、荧屏、舞台、出版……都吹响了“红色集结号”。中国作家也拿出了自己的红色献礼。许多作家,走进红色岁月,来到建设一线,触摸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根脉,思考着信仰、责任等沉甸甸的词汇,拿出了丰硕厚重的作品,回望九十年光辉历程,缅怀和讴歌为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为民族复兴、为建设伟大的现代国家不懈奋斗的革命者和劳动者。

        走,到红色岁月中去,到建设现场去

        “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历史代码,也是中国人民铸就辉煌成就的精神印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作家“走进红色岁月”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对“红色”的含义做了一番深情的解读。文学界迎接建党90周年的号角,也正是从中国作家“走进红色岁月”大型采风活动开始的。2010年4月8日,中国作协组织80余位作家分赴韶山、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探寻激情澎湃的红色岁月。“对历史的回顾与发现,任何方法都比不上实地考察。”作家龙一如此感慨。每一片土地都有让人落泪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让人震撼的细节,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无数普通而伟大的人民……无数次,作家们驻足凝思,含泪记录,重新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而火热的建设现场亦吸引着作家的注意力。正如作家孙春平所说:“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发出感慨,如果我们也赶上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或许在我们笔下也会出现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时至今日,我似乎突然之间明白了,我们身在其中的改革年代是多么热烈,多么跌宕,又多么复杂。日新月异、应接不暇的巨大变化,那些在时代浪潮翻滚中各展身手的人物,无一不是写作者笔下无比宝贵的财富。”

        5月5日至16日,“行走黄河看水利”采风活动中,作家们自黄河入海口溯流而上,跨越7个省市,行程5500公里,考察了黄河上的重要水利工程,深入了解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水利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治水实践的丰功伟绩。5月12日至5月20日,南水北调采风活动中,作家们奔赴河南、湖北,参观了南水北调水源地、输水干线工程、搬迁原址和移民新村,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移民工作中感天动地的人和事而震撼。

        如果说有一定年龄与阅历的作家,对于红色岁月与时代巨变更容易感同身受的话,那么,年轻的作家在这样的行走中,其视角与体会更耐人寻味。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灾区重建青年作家考察团”的14名80后作家来到了这片曾经饱受磨难的大地上。在汶川、北川、绵竹、彭州、都江堰,年轻的作家们凭吊遗址,考察新城,穿行社区,走访农家,感受着“中国力量”和“汶川奇迹”,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和国情知识“充电”。年轻作家马萧萧的话很有代表性:“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没有吃过什么苦,大多生活在自我的小小情感里。但这一次,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力量的无与伦比,热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满腔热情,被淋漓尽致地激发了出来。”

        写,描绘九十年光辉历程,讴歌伟大民族精神

        “请好好写写所有帮助我们的人!”这是在“走进红色岁月”采风中,贵州黔西南一个小镇的副镇长对作家的恳请。“是他们,用自己的故事,用自己像乳汁、像鲜血一样的资源,为我们文学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营养,更让我们时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这是年轻作家王松对自己的告诫。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火热的建设现场,成为创作的富矿与宝贵的精神资源。当经历了身体与思想的双重行走,当创作的冲动与作家的责任感相激荡时,多少厚重的作品从心底、从笔端、从键盘上喷涌而出?

        延安归来,65岁的老作家王光明写下了《子长样本》,讲述子长县这个边远山区县如何先行破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韶山之行,青年作家陈启文拿出了记述伟人重回家乡的报告文学《为了听到人民的声音》。西柏坡的新华社旧址,使作家顾保孜决心写作纪实文学《战地记者》。瑞金归来,青年作家王松又连续三次前往江西,在四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赣南地区的每一个县,在名为《红》的长篇小说中以“菊瓣式结构”写了十二个相互关联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历史原型,作家以此向当年默默无闻、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致敬。

        这是“走进红色岁月”采风活动结束后,作家交出来的“红色答卷”:张品成的长篇小说《红药》、马步升的长篇小说《革命切片》、关仁山的长篇小说《信任》、峭岩的诗集《遵义诗笔记》、刘福君的诗集《诗人毛泽东》、高凯的诗集《红灯传奇》、商泽军的诗集《寻找火种》、胡启明的报告文学《韶山:中国特别支部》、裔兆宏的报告文学《张闻天在延安》……据不完全统计,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等出版、发表了大批新作,有近40部作品得到中国作协的重点扶持。

        思,思考“信仰”的力量,思考“责任”的含义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在“走进红色岁月”的出发仪式上,曾寄语作家们:“‘走进红色岁月’既是一次主题文学创作活动,也是一次学习活动”,希望作家们“认真向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学习,向革命纪念地的人民学习”,以丰硕的成果“向历史、向时代、向人民献上文学人的特殊礼物”。的确,在作家们的行走与书写中,他们在学习,在寻访,在聆听,更在思考。

        作家们思考着如何更好地书写“红色题材”。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整整69年之后,在江西赣州召开的全国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上,五十余位作家、评论家,热烈探讨着这样的话题: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一大批“红色经典”相比,今天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如何实现整体性超越?如何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怀、文学精神结合起来?如何让革命历史题材所蕴含的精神资源通过艺术形式为今天的中国输血补钙,来清洁心灵,澡雪灵魂,弘扬正气?(本报记者 付小悦)

        作家们思考着对“信仰”二字的重新诠释。来到南水北调水源头,青年作家马竹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是一场国家行动,只有在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产生这样的国家决策,才能缔造这样的惊天伟业。”重访灾区,让80后网络作家高楼大厦有了这样的感悟:“重建的汶川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是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的钥匙。”关仁山则把他的感受充分体现在长篇新作《信任》中:“经过到红色圣地体验生活,经过思考之后,我对自己说,要相信这个伟大时代,要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人民。有内心的这种相信,我们写起来才不心虚,才有底气。”

        作家们更思考着文学与生活、与人民的关系,思考着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雷抒雁说:“我一直在想,那么多为革命付出一切的普通人,他们为自己的信仰牺牲了一切。我们在新时期应当怎么看待他们当年的努力?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以及我们正在享受的生活,和往昔的烈士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应当如何回馈这里的人民?”吕永岩说:“人民是母亲!依靠人民,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现场,作家感慨:“如果我们只是坐在书斋里,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么伟大的工程和为此作出巨大奉献和牺牲的干部和群众。他们是时代的英雄,历史的创造者。”

        “采风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作为一名人民的作家,面对如此壮阔的历史背景,我感到深重的责任感。”

        王松的一席话,也正是火红的献礼季,许多中国作家的心声。(本报记者 付小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