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4日 星期五

    《建党伟业》:缔造青春传奇 描绘建党风云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24日   07 版)
    《建党伟业》海报
    本报举办《建党伟业》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杨慧峰摄
    《建党伟业》热映盛况
    董 哲
    冯远征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普及和国家富强。而这一切,都发源于90年前,1921年的7月。那时,一个梦想已经诞生,先驱者们刚刚启程;如今,一部电影《建党伟业》在银幕上引领着观众,重走那段来时路。

        2010年中影集团集结全国影界精英制作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于北京、天津、河北、横店、长春、上海、长沙、莫斯科等地取景,拍摄历时120天,逾百位明星参与演出,完成2000多个镜头的拍摄,是华语电影人为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上的一份最隆重的贺礼。6月15日,影片在全国公映,一如两年前《建国大业》上映时的火热场面,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红色观影热潮。一时间,“建党伟业”成为网络搜索热词,“看《建党伟业》了吗?”成为流行的问候用语。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了电影艺术领域,成为全社会讨论的公共话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建党伟业》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示。6月22日下午,由光明日报主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协办的电影《建党伟业》研讨会在京举行,艺术评论界、党史界专家,院线公司负责人,大学生代表以及影片主创等共聚一堂,围绕影片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市场运营等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在一系列进口大片的冲击下,《建党伟业》以优异的票房成绩,实现了国产影片的成功突围。该片零售票成绩喜人,团体票预订火爆。不少中老年观众也走进了电影院,重温历史,感受火热的革命激情,成为影院新景观。

        综合各大院线的票房数据和观众反映等情况,可以说,《建党伟业》已经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公司经理赖侁介绍,该片从3、4月份就开始进行宣传推广筹备。在全国1675家影院上映的银幕数达7800块以上,可以说是最大规模的排映。为了规范市场,中影公司还聘用了980名市场监察员,在全国各地的影院进行市场监察。上映前5天,《建党伟业》合计放映83152场,观众达295万人次,票房收入1.0563亿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本周开始一直到7月5日,这段时间是团体包场的高峰期,可见《建党伟业》的放映具有强劲的后续力量。

        中影星美院线有限公司发行部经理刘明分析了该院线《建党伟业》的上映情况:“截止到目前,《建党伟业》累计票房近1700万元,观影人数45万,放映场次1.3万,比《建国大业》上映时增加了3200场,同比增长33%。影片6月15日上映后,公司组织到各地一线与经理、观众进行沟通和走访。从中发现,1700多万元的票房绝大部分是零售产生的,是观众自发的购票。影片上映首周,影院单日单片排映占到70%以上场次,黄金时间段的上座率能达到90%以上,零售成绩喜人。”即使在一系列进口大片的压力下,《建党伟业》仍然备受青睐,实现了国产影片的成功突围。

        北京嘉裕金逸国际电影城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马强以金逸中关村影院一家的放映情况,概括了《建党伟业》的放映盛况。他说,该店《建党伟业》上映5天内票房达到51.9万元,观影10733人次,占总体票房的52%,占所有观影人次的48%。虽然受到《功夫熊猫2》和《加勒比海盗4》等大片的冲击,但从数据来看,金裕中关村店20日至22日已经接待了《建党伟业》8场包场,销售团体票1550张,刷新了金逸中关村店开业以来的销售纪录。马强对电影独特的观影场景印象深刻:“观众在观看影片过程中,会时不时地给予热烈的掌声。放映到最后,观众还随着片尾曲的节奏一起唱歌和鼓掌,有的观众甚至拿出纸巾擦起眼泪。”

        首都电影院经理邓永宏强调:电影院对《建党伟业》总共放映近300场,每天安排50场,平均票价是45元,总的票房收入近60万元,其中零售票占60%-70%。包场销售也不甘示弱,从6月初开始就有单位来订包场,现在包场已经排到了7月初。

        据万达电影院线股份公司经理叶宁介绍,《建党伟业》在万达院线全国各影城的上映情况十分火热。不仅如此,在公司微博上举办的“恰同学少年,一人转发三人”全国抢票活动中,短短3天转发评论总数就近5000条,网络对影片的热度之高可见一斑。叶宁又说,大多数观众是自掏腰包来看片的,这说明电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上映,很多很久没有走进电影院的消费群体重新进入电影院。特别是中老年观众,观看影片后勾起对往昔的回忆,产生强烈共鸣。

        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不少80后、90后是带着这样的困惑走进影院的。《建党伟业》通过影像化、艺术化的表达,给当代青年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谈了这部电影在策划时的三个目的:一是通过从1911年开始的这段历史,把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作一个既合理又有力的回答;二是通过这部影片形象而深入地阐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三大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成熟乃至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和成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非常强大的阶级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蓬勃兴起为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有着充分准备的组织基础。现在看来,通过情节、细节、人物设计的艺术性创造,《建党伟业》实现了这个构想;三是试图讲述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也就是革命领袖、革命前辈们在年轻时为给中华民族寻找到复兴的道路所呈现出来的热血情怀和壮志豪情。影片当中无论是毛泽东形象的塑造,还是陈独秀、李大钊形象的塑造,都是从情怀和壮志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的风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令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感到欣慰的是,《建党伟业》虽然以中国共产党建党为主题,却没有单纯地着眼于中共一大会议本身,而是全景式地展示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袁世凯执政与恢复帝制,张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闹剧,“五四”运动高举的民主、科学、爱国旗帜,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的追求和探索……由此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建立的政党,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从而阐明了一个铁的事实:历史的发展呼唤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一定意义上讲,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运动。无论中国、外国,概莫能外。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开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都是青年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也大多为青年人。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青年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理想、抱负、信念?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党伟业》通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主义者青年时代的思考、情操,通过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追求、探索、奋斗,给予了广大青年人令人信服的回答——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田卉群看了两遍《建党伟业》,最想弄清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得到天下。她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本身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文化上的胜利。看影片感受到的是激情澎湃,影片荡漾的豪情能够冲击一切旧的思想。主旋律影片的拍摄特别需要采取一种方法,来还原历史曾经有过的真实精神面貌。《建党伟业》在形式上做了新的探索。当然,影片还需要有内容方面的深入,尤其是个体人物的塑造上还显得着力不够,但整体人物群像的风貌已经非常清晰了。

        电影创作的意图在大学生那里得到了真切回应。这部电影给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李剑峰最大的惊喜,是客观和开放地评价了各个利益集团、各大历史角色起到的作用,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这个道理自然而然地呈现给观众,让人们理解并接受。他带来了人民大学学生观众们的心声:“影片中,我们看到,在混乱黑暗的旧社会,那些青春年少的大学生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理想和信念坚持斗争,牺牲奉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身为当下的年轻一代,也应该振奋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11年到1921年,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用教科书上的话来讲就是“风云剧变”。历史事件之多、登场人物之丰富、人物关系之复杂,仅以一部电影的容量,想把事情说清楚很难。然而,《建党伟业》不仅把史实讲述得头头是道,而且能注重戏剧节奏和人物刻画,在艺术上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重大题材领导小组成员丁振海认为,《建党伟业》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它实现了史实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他指出,文学艺术有三个作用,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其中,认识作用最重要,是基础、根本、前提,这是根据唯物论的反映论得出来的结论,如果没有对生活真实的反映和对历史真实的揭示,就失掉了正确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都无从谈起。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相当于文学创作中的报告文学,首先要求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必须是实有其人,确有其事。而影片的主创们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历尽了艰辛,为影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电影的本质是艺术,并不是历史。影片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虚构与想象,加工与提炼,从而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使表达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影片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艺术地、形象地浓缩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十年时间,作出了高度凝练的艺术概括,这是很不容易的。

        “拍摄《建党伟业》,是为了印证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而这部影片本身还能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正确性。”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认为,电影不管拍成什么样,花多大的力气,进入商业化的消费渠道以后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响,这是非常正常的。过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很少用商业娱乐性的讲述方式,而从《建国大业》开始,中国电影着手进行了一种重要的方向性探索——把革命的历史建构在商业的平台上,这对中国电影来讲意义重大。中国电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如何能在公共的平台和大众的传播领域,甚至在商业化的平台上来讲述。包括跟外国人,如果用宣传的方式与他们探讨和传播文化,他们往往不能接受。商业的、通俗化的交流方法却是一条很好的路径,往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在这个领域,中影集团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则认为,国产电影要打出自己的品牌,除了要有商业手段和明星阵容,还应该在文化价值的追求上,在艺术表达上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建党伟业》做得非常好。这部影片核心的内容在于19世纪初公共话题与当代的对话。创作者本着向历史敞开、真诚书写的创作姿态,重新走进历史,为其赋予艺术化的诠释。青年毛泽东真诚地寻求革命道路,他的碰壁、思考以及与杨开慧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朱德作为蔡锷将军旧部在讨袁战役中一往无前、骁勇善战……这些艺术表现不仅充满了审美的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创作者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真诚努力。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都是明星云集、星光璀璨。这无疑既是影片最大的看点之一,也是社会话题争议的焦点。明星光环是否掩盖了角色,让观众出离戏剧情境?《建党伟业》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努力克服着来自明星光环自身的干扰。

        “现在流行一个经济理论——注意力经济,即产品首先要被人注意,才能被人关注,被人关注才能被人品鉴,被人品鉴才能被人购买。”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指出,影片启用大量明星就是要解决“注意力”的问题,要让大家关注这部电影。“就题材本身而言并不是被大家所广泛关注的,如果不是明星,《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第一注意力究竟从何产生呢?如果大家都不关注这部电影,那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传达的内容、所要彰显的艺术,甚至所要达到的大众娱乐,一切都做不到。有时候,一个产品的研发、宣传和广告费用高于生产费用,越是名牌产品,生产费用越低,研发和宣传费用越高,这和我们用明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是关注度,第二步是要拍好,第三步是宣传好,第四步是营销发行好,解决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索谦在看《建党伟业》之前,着实有点担心。“一方面是这么大的历史题材如何把握,能不能通过艺术的手法,在有限的篇幅中比较准确清晰地把建党历程以及共产党建立的时代背景展示清楚,而不是运用单纯的标语口号或拿着历史教科书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是运用众多的明星,这是双刃剑,可以赢得市场,但同时是否会转移观众的注意力?特别是年轻人本身对党史不了解,对这个内容也没有特别大的兴趣,会不会只顾看明星,分散了注意力,看不到历史和人物。看了片子之后,担心一下子解除了。他说,这部影片很好地完成了这两个任务。不仅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别是建党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全景展现,而且为建党历史后面的展现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影片从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表演都不错,达到了当时电影策划的初衷。”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郝戎对全明星阵容的创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有些观众可能观影目的“不纯”,主要是为了“追星”。但在看明星的同时,无形中被那段精彩的历史故事所感染,党史教育如无声细雨般滋润了心灵,达到了影片预期的价值效果,这是对主旋律影片创作的一种智慧表达。从政治角度、史实角度和艺术创作的角度都能相互平衡,是一种可行的创作模式。从全世界来看,这种举一线明星全体之力的做法,只有中国可以做到,这彰显了主创人员和影片本身的巨大号召力。明星出来了,会不会影响观众注意力,是否会不利于影片的观影效果,出现跳戏的情况?郝戎认为,有时这恰恰也是一种间离,给观众另外一个空间去想象。他认为,应该尊重演员的创造。事实上用任何演员都不可能做到很形似,更不可能做到很神似,比如刘烨,他自己也说只能尽力追求神似,这是非常务实的说法。演员演戏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完全去复制一个人、简单模仿一个人,尤其是伟人,一方面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另一方面也是不科学的。

        李剑峰带来了同学们的看法。他们认为,明星出演影片,不仅不会削弱影片的艺术性,反而会因其精湛的演技对角色进行生动的刻画,对大学生们的观影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比如王力宏扮演的蔡元培的学生罗家伦,大学生们平时既不关注,也不认识,但因为是王力宏演的,大学生们就非常想了解这个角色的一切,通过网络收集各种信息。同学们普遍认为,影片中明星们对人物的诠释十分到位,比如冯远征很好地诠释了陈独秀的儒雅和激情;张嘉译演的李大钊,平凡、沉稳,又富有革命理想;刘烨所展现的毛泽东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伟大领袖,而是实实在在、有理想、有抱负、也有爱情的有志青年。这些实实在在的人物让青年观众更易接受,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影片对于主流文化的拓展、历史视野的延伸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李蕾、王国平、唐蓉、蒋湘整理)

     董哲:我对红色历史充满敬畏

        我是个年轻编剧,对那段红色历史充满敬畏。所以格外珍惜这样的创作机会。影片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众多,如何选材是最重要的。以一大为例,我的素材主要来源一是毛泽东、董必武、刘仁静这些亲历者的音像回忆;二是当时留下的一些文字记录;三是当时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存档;四是张国焘晚年在美国写的回忆录;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的陈公博的回忆;还有国内学者写的一些史料性比较强的书籍。

        然而,并不是把汗牛充栋的史料堆积起来就能成为一部好电影。在写作这个剧本之前,我先做出了一个提纲,从1900年“庚子国变”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大小事件拉了一个清单。我们制订了几种方案,但每一种方案都会担心逻辑上出现不完整,毕竟影片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当时全国57个党员、13个代表如何建立起一个政党的,而是要表达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中国共产党——这是诸多因素堆砌到一个点上的时候社会结构出现的巨大变化。我们最终确定以辛亥革命做起点,以中共建立做落点。

        对于这样一部史诗巨制,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留下一定的艺术创作空间。我尽量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对于历史人物,我采取了白描的方式来展现。不管他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还是坏人,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找到他们的内心逻辑。比如表现袁世凯称帝,签订二十一条,背景是什么,内心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能够称帝?这在影片中都是自然而然表露出来的,是非曲直观众自有评判。

        与《建国大业》相比,《建党伟业》准备了两年。影片有很完善的提纲和依据,剧本的打磨、演员的选择都更充分,从电影角度来讲能更加完整。那段历史时间跨度大,大事件多,信息海量,节奏快,观众无暇关注明星,从而会更关注电影本身。《建党伟业》的艺术创作过程,对于我们年轻人,更是一次自我升华的过程。

        (董哲为《建党伟业》编剧,蒋湘整理) 

     冯远征:

     还原一个儒雅而不失霸气的陈独秀

        我是话剧舞台演员出身,此次在《建党伟业》中,扮演的是之前较少触及的角色类型——著名历史人物陈独秀。看剧本前,我还以为,这个角色估计戏份不多,说几句风凉话走走过场就行。而剧本打碎了我对陈独秀的固有观念,他其实是儒雅而不失霸气的。

        为了饰演这个角色,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通过了解,我发现,陈独秀体现了两面性,既激情大胆,又成熟老辣,可以说感性和理性并存于一身。陈独秀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堪称戏份最多,有对北大学生以及工人的几场演讲戏,还有与张嘉译饰演的李大钊吃火锅、烤白薯、谈革命的几场生活戏,都马虎不得。尤其是演讲部分,我都精心设计过。在北大面对学生的那一场,我故意表现得声嘶力竭,几乎喘不过气来,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在火车头上对工人演讲的戏,我则是在给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未来是掌握在他们手中的。虽然也很有激情,但跟在学校的演讲很不一样,因为对象不同。

        回想起《建党伟业》的拍摄过程,我充满了创作的愉悦,因为有如此强大的创作阵容,这么好的导演和对手演员们。而我最大的收获还是精神层面的,因为这部影片,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整个过程,重新认识了陈独秀。

        (冯远征在《建党伟业》中扮演陈独秀,蒋湘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