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3日 星期四

    “逃”课的学生爱“淘”课

    ——面对网络公开课“热”,常规课怎么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3日 15版)

        复旦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火了!

        今年,复旦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推出网络公开课,课程由台湾中研院副院长、著名历史学者王汎森教授主讲,通过网易公开课频道对外呈现。一经推出,旋即在网友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事实上,网络公开课并非新鲜事,国外高校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早已在国内悄然走俏,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而让人容易产生联想的是,当下校园内外的一对“矛盾”:一方面,总有一些学生穷尽各种办法只为逃课又不挂科;另一方面,无论国外名校,还是国内翘楚,其网络公开课均在互联网上盛行,引得千万学子竞相去淘。

        “逃”与“淘”,真让人无可奈何。

        逃课VS淘课,冷暖两重天

        记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广告招人代替逃课大学生上课”。想逃课又怕点名,于是在某兼职网站上出现了这条特殊招聘信息,“杭州某高校找个代课女生,明天早上一二两节课,要求女生,薪酬20元”。

        记者从该校论坛上了解到,这种有偿代课服务在这所高校已屡见不鲜,长期代课还可提供课堂笔记记录服务。而据媒体报道,2009年沈阳某大学内代课的小广告在宿舍楼门前即已见怪不怪,那时的标准是按课时短长5元、10元。

        有人逃课,也有人淘课。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课程一年来相继出现在国内门户网站上,并一度引发国内网友的狂热追捧,好评如潮。“它(哈佛等校网络公开课)让我享受到了思考、自省、独立判断和多视角观察的乐趣”,二年级的本科生黄婧(化名)说。长沙理工大学二年级学生田俊同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像醍醐灌顶般。我能从听课中感悟到老师的治学精神和思考思辨的力量,很喜欢听。”而网易公布的一组数据确为这股“热潮”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从去年11月网易公共课频道开通以来,仅最热门的课程哈佛大学“幸福课”页面浏览量即已近200万次。

        一边是千方百计地“逃”,另一边又如饥似渴地“淘”,冷暖两重天,我们的课堂到底怎么了?

        公开课的冲击:危机或成转机

        对于逃课,大学生似乎确有充分的理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是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赵灵动(化名)对于他的社会统计学课程老师的评价。“有好几次在课上,老师讲着讲着就把自己绕进去了,如果有学生一提问基本上这一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

        而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自从发现了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便有了固定的“公开课时间”,并在人人网、QQ空间等开设了各种各样的“群”,与同道者分享这些“精神盛宴”,还有他们的学习心得。而与近期同样引起热烈关注的复旦大学网络公开课相联系,你会发现,网络公开课大多以人文社科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为主,其共同特点是教师具有极强的个人魅力,讲解生动有趣,交互性强,迎合了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85后、90后。

        让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专业的杜林感到震撼的,是国外大学的教学方式,“尽管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但是教授能把艰深的问题,在特定场景内还原到理论的出发点,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截面。”

        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学府的门槛,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此近又如此便捷地呈现在每一个求知者面前,传统的大学课堂无疑正在迎接一个不小的冲击。

        正如四川大学的张小元所言,“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是必然的,网络公开课的走红将对国内教育的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高校应该迎接挑战,做出让外国学生愿意看的网络公开课。”

        若如此,网络公开课给传统课堂带来的冲击说不定会变成改变的契机。

        摆正心态:网络公开课要淘,大学常规课要上

        究竟该如何对待网络公开课,的确是该静心思考的时刻了。

        “网络公开课的出现并走红确给国内大学传统课堂带来了变革的动力和压力,但是我们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误区,过犹不及。”袁本涛为此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首先,对于名校网络公开课的追逐有利有弊。“一方面国内相关课程课堂不活跃,相关研究成果不前沿,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出现弥补了课堂的不足,对大学生了解思想前沿大有裨益。然而,另一方面,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总体而言都缺乏系统性,具有明显的讲座性质,只可作为课堂必要的补充,却不可迷信。”袁本涛形象地比喻,“传统课堂是主食,公开课仅仅是饭后小甜点”。

        其次,大学生逃课虽是个别现象,却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袁本涛认为:“所谓‘逃’课去‘淘’课,非常不理智并且十分荒唐。合理的做法是大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把前沿活跃的网络公开课内容作为扩展知识、开阔眼界、扩展思维的第二课堂。”他强调,课堂知识是基础,网络课程是有益补充,抛弃前者追求后者最终会导致营养不良。

        袁本涛同时建议,大学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应该尽快进行积极主动的改变,与社会需求衔接,与学生意见相呼应。对于课堂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补充,课堂教学方式摈弃满堂灌,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而对于大学生,应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课堂上课时间和欣赏网络公开课时间的关系,绝不能用后者冲击前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有些课堂知识,比如高等数学,虽然上课略显枯燥,却讲究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并且对今后学习意义重大。

        “课堂为体,网课为用吧”,袁本涛最后说,“大学常规课要上,网络公开课也要淘”。(本报通讯员 魏晓明 本报记者 丰 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