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1日,光明日报联合中国人才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研讨会,纪念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颁布一周年。中组部有关领导、国内权威人才理论研究专家、人才强市城市代表、人才强企代表等近50人参加,展开热烈研讨。本报将陆续推出专版,撷取精彩发言片段,与读者分享。
树立和落实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
中组部副部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 李智勇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人才发展规划是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指南。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和人才发展规划颁布以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统筹协调和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人才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和舆论引导,“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不拘一格选人才”等思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支持人才的氛围更加浓厚;二是加快推进全国人才规划体系建设,31个省区市、绝大多数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编制了本地人才规划,6支队伍专项规划和18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形成了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全国人才规划体系;三是人才发展规划10大政策和12大工程全面启动,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了特色鲜明、“含金量”较高的人才政策和工程;四是进一步加大“千人计划”实施力度,启动实施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项目、“青年千人计划”、“千人计划”短期项目等“千人计划”子项目,分五批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14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显著、全球瞩目;五是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在武汉、沈阳、北京、杭州、银川、广州、重庆召开7个片会,各中心城市大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一批区域人才高地正在加快崛起;六是大力推进人才政策和机制创新,指导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武汉东湖等地开展“人才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先行先试。
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作为开发第一资源的实践和理论工作者,不仅要总结人才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取得的成绩,更要反思人才工作中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观念和做法。当前人才工作实践中首要的问题和障碍,就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落后,党的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理念还没有在广大干部群众和全社会落地生根,这是阻碍人才发展、妒忌人才出头、压制人才成长等现象的思想根源。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是人才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树立和落实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进一步做好普及和应用工作,促进全社会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
第一,要深入学习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熟悉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要重点加强对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的宣传,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人才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加强舆论引导,希望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开辟专门版面(时段、网页),对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进行深度解读,短期内推出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报道,形成宣传的“集束”效应。要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对有悖于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的观念和做法要及时作出正面回应,通过组织言论和网评来主动引导社会和网上舆情。
第二,要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人才理论工作者要担负起理论研究和阐发宣传的重任,面向人才工作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更多地深入基层和一线,把实践经验总结好、提炼好,上升为人才工作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新的内涵。要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思路和胸襟进行理论创新,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人才发展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从理念和制度设计上不断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要加强人才学科和理论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一支年轻、优秀的人才理论工作者队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正在协调有关部门将人才学列为二级学科,并准备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建立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形成国家级的人才智库,通过开展重大专题研究,锻炼和培养人才理论研究队伍。
第三,要强化实践应用,坚持用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指导改革创新。在实践中运用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是全社会的工作,是每一个用人单位和人才开发主体的任务。我们要把树立和落实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贯穿于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的全过程,特别是落实到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的实施工作中,落实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特区”建设的实践中。要围绕实施“十二五”规划这个大局,进一步落实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大力集聚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应用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的成效,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业绩和贡献上。
做解放思想、解放人才的先行者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胡占凡
1949年初,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中国的未来充满光明和希望。毛泽东同志提出,新中国应该办一张主要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报纸。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正式创刊。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全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光明日报社编委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创新宣传报道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适应了知识分子多样化的需求,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相继推出了蒋筑英、张华、孟二冬等一大批知识分子重大典型报道。
光明日报社编委会一直强调作为面向知识界的中央级党报,思想理论、教育、科技和文化报道已经成为品牌,而与此密切相关的人才报道应成为本报新的新闻宣传着力点与制高点。为此,报社决定从今年1月5日恢复人才周刊,目标是打造一个人才宣传上解析政策、启迪思想、获取信息、服务成才的高端平台。
在人才报道上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人才报道的网络平台,这是光明日报编委会的创新思路。今年3月3日,光明网人才频道上线运行。人才频道作为光明日报社报网联动的方式,是报社内部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由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与光明网传播中心共同主办。
3月17日至30日,光明日报人才版与光明网人才频道首次采取报网联动形式,围绕仲祖文的文章《不拘一格选人才》展开讨论,通过网上发帖预热、报纸版面推荐、推出网络专题等形式进行“解放思想去偏见、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报网联动讨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光明日报人才周刊与光明网人才频道实施联动,目前已出现了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可喜变化。前不久,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徐家新做客光明网,就一年来人才工作进展情况接受采访并回答网友提问,获得积极回应与赞誉,有2000多万网民关注。现阶段,我们将在光明日报已有的教、科、文、卫等特色领域的报道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人才报道力度,把光明网人才频道打造成为一个人才报道的名牌权威频道,打造成为中央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网络宣传窗口。
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光明日报要继续深化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的宣传,进一步打造光明日报人才周刊与人才频道两个舆论平台,树立好“光明人才”品牌,在报网融合一体方面大胆探索;要整合报社教育、科技、文化和人才报道资源,进一步建立人才、科技、教育报道协调机制,以大人才概念统领人才、科技、教育报道,从而把光明日报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报道权威阵地。
我们还要推动人才发展理论创新,加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人才专家、人才工作者、各类人才的联系,建立与各类人才交朋友的有效机制,让光明日报成为传播人才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平台。
用战略思维推动人才工作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 李有慰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的人才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实施了《国家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把人才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为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今天的研讨会,是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胜利召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举行的,是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研讨会的主题是“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李源潮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对人才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解放思想是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前提,解放人才是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关键”。
因此,我们要打破思想禁锢,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来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让人才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清华大学副校长 邱 勇
过去一年中,我校制订了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先后出台了《加强“十一五”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办法》,吸引了一批国际学术大师和国外名校的教授、副教授全职来校任教。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已有40人入选。我校新成立的数学科学中心首任主任、国际著名菲尔茨奖、沃尔夫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正式提出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证,并已获得中组部审批。我校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施一公教授申请恢复中国国籍并已得到批准,落户北京。
在人才工作实践中,解放思想,不断推动改革创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通过“以人才引进人才”等观念创新和制度改革,采取资源配置、平台对接等措施,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在科研启动经费、薪酬、团队建设、研究生名额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支持,对特殊人才实施协议工资。十分重视高水平学术团队青年人才的引进,设立了特别研究员、特别副研究员等岗位。
各项有力的配套措施促进了引进人才在各方面快速取得发展。化学系千人计划人才危岩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973”课题纳米专项《仿生纳米通道能量转换材料体系及器件》;为物理系千人计划人才王力军专门建设的1100平方米的实验小楼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施一公教授回国3年来建立了世界一流的结构生物学中心,在《科学》、《自然》和《细胞》等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营造识才爱才的社会环境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 江
以尊重个人权利、用好人才特长、发挥人才效能为终极目标,是许多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普遍理念和做法。美国能够人才济济,其原因就是社会公众对人才的个性、知识和社会价值普遍能够尊重,形成了特有的开放性社会环境,有效地激发了人才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热情,并造就了比尔·盖茨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
解放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好的体制机制,有助于培养选拔和吸引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这里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二是健全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
现在对人才发展最大的障碍,仍然是陈旧思想观念和落后体制机制的束缚,人才发展后进的地方,往往是思想不够解放的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才工作部门要旗帜鲜明地作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做创新人才的“保护神”。要大力宣传倡导人才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帮助人们克服那些嫉才、贬才、轻才、弃才的观念和做法,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
真正的人才,从实践中来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 沈荣华
在我国,总体上科学人才观已初步确立,但现行的人才识别机制问题较多,基本上还是实行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标准的片面的人才观。片面的人才观,不仅影响到了人事部门,也影响到了教育部门,甚至已经影响到全社会。比如,现在口头讲的是“四个不唯”,实际做的还是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而且各地反映是愈演愈烈。有篇文章说到,我国成才的门槛是“世界之最”,有学历门槛、外语门槛、电脑门槛、身份门槛、性别门槛、体检门槛等20多种。实际上,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说的,真正的人才,不是靠评出来的,而是靠在实践中干出来的。
注重用能力贡献识别人才,就会形成一种很好的用人导向,使大家不是去为某个“称号”奋斗,而是为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那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不唯学历职称、注重建立以能力贡献识别人才的科学识别环境。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许多改革难以深入,有不少改革已处在停止状态。解放人才,就是要“敢闯”。邓小平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要“杀开一条血路”,真正突破人才体制机制束缚。然而这几年,国外有学者建言,中国改革已有停滞之忧,改革必须“深耕”。深耕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一个敢创禁区、能够创新突破的制度环境。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中国不缺人才,中国缺‘制度’”。我国有些制度设计(比如选人用人制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著名科学家王选有段话发人深思,大意是:他当年从事科研的时候,没人关心;到后来什么荣誉都有的时候,早已远离科研一线,这时却又被指派“指导”别人工作。为什么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创新精神和能力最强的时候却鲜有人注意呢?我们如果在制度上做“前移”设计,更关注科技人员的“最佳年龄期”(自然科学是25-45岁)成才规律,这样,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许能充分释放。
解放人才,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王辉耀
中国改革开放33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世界为之瞩目。究其根源,在于33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开始拨乱反正,清除“文革”流毒,崇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掀起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运动,并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的序幕。
但是也应看到,中国过去30多年的竞争优势有很大一块完全依靠人口红利、投资、资源环境消耗拉动,这在过去30年创造了中国的辉煌,但是很明显,长此以往,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中国要转型,社会要转型、经济要转型、体制要转型,归根到底还是必须要靠人才来转型。因为未来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服务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将不是土地、能源,而是人才。
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新的推动人才解放的思想启蒙运动。这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是需要将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和人文生产力纳入新的“基本国策”。可以说《人才规划纲要》的制定,是中国实施新时期转型以人为本,人才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未来30年的一个新的行动纲领,是中国下一个30年全面腾飞的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是未来中国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方针和措施。这对于中国当前、未来30年,甚至更远的将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它将从人才战略上保障了中国在未来30年全球竞争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不再由工业化主宰的新全球化时代,世界、国家、人才的解放也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最核心的生产力已经逐渐指向个人的知识和创意,未来社会将是知识经济和创意产业的天下,这已经是无数人的共识。一个国家的开放只有与人才的解放结合在一起,使更多的人成为开放式人才,才能激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和思维创新,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也才能为人才解放提供无限的空间与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