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井冈,已是入夜时分。一片闪烁的灯火之中,笑语不断。当地人指点说,那便是井冈天街了。
这里是井冈山茨坪镇的中心区域。错落有致的江西民居建筑,街灯和灯笼辉映出的暖暖光晕,令我们不由自主循着走了进去。
1927年10月,穿过大革命的腥风血雨,一群热血儿女走上了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茨坪,当时是这一带较大的集市之一。尽管如此,这块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高山盆地,除了四周的密林,有的也只是一片贫瘠的水田和几间破旧的泥房。就是在这里,靠着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毛泽东伏案思考,写下《井冈山的斗争》,酝酿着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未来。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置身于明亮的天街,胡金娥感慨不已。井冈山早已没有了昔日“走路不见天,烧火不见烟”的偏僻景象,她所在的“绿滋肴特产超市”每天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笋尖、葛粉、云耳、竹荪,还有红军果、映山红等等,许多游客都慕名来寻。“以前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过万担’,是井冈山给了我们好生活。”胡金娥说。
井冈山风景区天街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胡学良告诉记者,“游井冈,逛天街” 已经成为井冈山旅游的一张名片。今天游人流连驻足的井冈天街建于2002年,目前共有200多家商铺,融合了民俗文化、红军文化等多种元素。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走在天街上,店铺里飘出《十送红军》熟悉的旋律,随处可见店里悬挂着毛泽东的照片,陈列着毛泽东的塑像。今年33岁的黄满秀是土生土长的井冈山人。她从1999年开始经营竹制品,最初主要卖竹笔筒、竹茶杯,做工简单,光溜溜,容易发霉。她告诉记者,现在的竹制品无论雕工还是包装都越做越精美,市场越来越大,每年还不断有新品种、新样式推出。
提起竹子,黄满秀有说不完的话:“竹子在我们生活中太寻常也太重要了,竹凳、竹床、小孩的碗筷,就连切菜的砧板都是竹子做的。”她开心地告诉记者,靠着这一山竹子,她和爱人攒钱在井冈山下买了一间108平方米的楼房。
有了新房子,黄满秀还是喜欢一有空就回乡下老家转转,看看父母。“我家有间老屋红军还住过两天呢,当时正好碰上我大伯生病,红军人真好,给大伯打针。”从小就听长辈讲红军照顾老百姓、智斗“白狗子”的故事,黄满秀对军人有着特别的崇敬。“早几年我就想嫁个军人呢,谁想着先碰上我老公呢。”黄满秀爽朗的笑声惹来一阵欢乐,也让天街的点点星火显得格外温暖。
都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好,山林好”,温州人王慕养琢磨着这句话,在井冈山做起了红米酒的产业。当年,井冈山用红米饭、南瓜汤养育了中国革命,井冈山人拿出自家酿造的红米酒款待贵客红军。如今,红米酒也被亲切地称为“红军可乐”。王慕养说,他要让更多人品尝到“红军可乐”乐观、自信、甘甜的味道。
也许这就是永恒。80多年前,在这片山林里生活战斗的红军,开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起点,也给这里的一代代人留下无尽的财富与思念。
抬头仰望,不远处的茨坪北山上,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五百里井冈上,长眠着近5万名烈士,其中有名有姓的有1.5万人,还有3万多无名烈士默默拥抱着这片土地。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沿着天街往前走,有一条叫做“红军路”的街道。红军路连着天街,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黄满秀说,这天街上的璀璨灯火,有星光,有灯光,还有灯芯的一豆微光,和那北山上的深情目光。(本报特派记者 颜维琦 本报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刘斐)